返回第 52 章(第2/4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2月26日,林彪给中央军委去电:“平津敌突围象征甚多,塘沽、大沽目前水的阻碍太大,兵团用不上,故对两沽的攻击时间拟予推迟。有何指示,盼告。”

    máo zé dōng回电,同意推迟攻击两沽,并指示要严防平、津两地敌人突围。

    这时,刘亚楼从塘沽前线来电,提出将先打塘沽改为先打天津的建议。

    林彪收到刘亚楼等的来电后,大概是想起打锦州时曾给中央军委去电要改变部署,结果弄得很不愉快,所以这一次变得谨慎了。他一直等待着刘亚楼回来。

    刘亚楼赶回平津前线司令部后,向林彪详细报告了在塘沽前线的实地勘察情况和与邓华、吴富善等对地形、敌情的分析及建议缓攻塘沽,先取天津的理由。

    林彪思考良久,方下定决心,让刘亚楼起草给中央军委的请示电。

    12月29日,林彪、刘亚楼共同签署的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在详细报告了塘沽、大沽的地形和敌守备情况后说:“两沽战斗甚难达到歼敌目的,且因地形开阔,河沟障碍,我兵力用不上,伤亡大而收获小,亦必拖延平津作战时间。我在两沽附近的部队皆认为攻两沾不合算。……我们意见目前我军一面防平敌突围,但由于我目前未攻两沽,敌多半不敢突围。在此情况下,我军拟以5 个纵队的兵团包围天津,进行攻击天津的准备。在我未攻击前,如敌突围则先歼突围之敌。如我准备成熟时,敌尚未突围,则发动总攻歼灭天津之敌,盼军委电示。”

    当天,中央军委电复林、刘:“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5 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

    林彪、刘亚楼如释重负,心里像一块石头落地。平津前线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立即决定成立天津前线指挥部,刘亚楼任总指挥。

    刘亚楼担当起总攻天津的指挥重任,指挥东北野战军第1 、2 、7 、8 、第9 纵队和特种纵队大部及第6 、12纵队各一个师,共22个师34万人,配有山pào、野pào、榴弹pào等大口径火pào538 门,坦克、装甲车46辆,迅速转兵包围天津。从1948年12月30日至1949年1 月2 日的四天之内,刘亚楼指挥34万大军将天津围了个水泄不通。

    天津地区地形极其复杂,它被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白河和运河诸条水系切成许多段,形成易守难攻的水网地带。1947年1 月以来,guó mín dǎng军在侵华日军原来修筑的工事基础上,继续构筑城防工事。到1948年下半年,城内外修筑了380 座巨大的碉堡,构成众多碉堡群,环绕全市挖成了宽10米、深4.5 米的护城河,放进运河水和海河潮水,在护城河以外还架设有数道铁丝网和鹿角,周围埋设数以万计的地雷,同时将城周围数里以内村庄一律焚毁,扫清shè界,造成无人区。护城河内侧筑有长达40公里的环城土墙,土墙每间隔30米有一个碉堡,墙上密布铁丝网和电网,墙后是直达核心区的纵深碉堡群。天津守军两个军10个师,连同特种部队及保安团共13万人。1948年6 月上任的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宣称,天津的城防工事,是“大天津堡垒化”的防御体系。

    刘亚楼根据天津地形狭长特点以及敌人防守部署和工事配系情况,确定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并据此拟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傅作义仍未能作出明确的表示。1949年元月5 日,平津前线司令部以林彪、罗荣桓名义,公开发表(告华北guó mín dǎng将领书),以促使傅作义早下决心,走和平解决平津问题的道路。

    这篇(告华北guó mín dǎng将领书)指出:北平、天津、塘沽均已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