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4 章(第1/4页)  历代游记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露;红黄一线,直shè洱波,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流光溢采。此鹤顶寺海景。真是天巧神工,各呈其技;生动活脱,美不胜收。

    人文景观的介绍,如唐碑、写韵楼、昭文祠、弘圣寺、汝南王碑、元世祖驻晔台以及民风民情等等,使人们加深了对滇南文化的了解。此外,作者还注意广搜奇闻传说。如帝释寺夜聆天乐,叮东琳琅,如琵琶笙萧,仿佛神奏,英明其妙。又如铁雨崖,相传乃“罗刹yù背盟逃逝,大士雨铁以止之”之遗迹,犹为诡异怪诞。这也给文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作者简介: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殿试第一(状元),授翰林修撰,世称“杨太史’。世宗立,任经筵讲官。武宗无子,世宗因以堂兄弟奉诏嗣位。世宗即位后,朝廷围绕追尊世宗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或追尊世宗伯父、武宗生父孝宗为皇考的问题辩论达三年之久。杨慎因坚决主张尊武宗生父为皇考而得罪世宗,遭廷杖刑,滴戍云南永昌卫。此后,纵酒自放,以著述自遣。其能诗、能文、能词、能散曲,对民间文学也颇重视。其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但时有疏失。著作达一百余种,后人辑其重要者为《升庵集》。散曲有《陶情乐府》。

    ●明朝西溪记

    西溪之胜,水行沿秦亭山十余里,至留下,光景始异。溪上之山多幽倩,而秦亭特高峙,为西溪之镇山。溪行数转,犹见秦亭也。

    溪水濯然而清深,窄者不能容舟。野柳无次,被丽水上,或突起溪心。停篙攀条,船侧转乃过。石桥十数,柿叶蓊爱,秋气洒然。桥门印水,幻圆影如月,舟行入月中矣。

    茭芦庵绝胜。近庵里许,回望溪路,为野竹所合,截然如断,隐隐见水阎飞檐,斜出梅林之表。其下砌石可八九级,老柳垂条,拂扫水石,如缚帚焉。大石桥北趣八鸟柏中,渐见红叶。登阁拜厉太鸿栗主,饭于僧房。易小双绕出庵后。一色秋林,水净如拭。酉风排竹,人家隐约可辨。溪身渐广,弥望一白,近涡水矣。

    涡水一名南漳湖,苇dàng也。dàng析水为九道,芦花间之。隔芦望邻船人,但见半身,带以下,芦花也。溪色愈明净,老桧成行可万株;秋山亭亭出其上。尽桧,乃趣余杭道,遂掉船归。下半里,复见芦庵。来时遵他道纤,归以捷径耳。

    是行访江村高竹窗故址,舟人莫识。同游者为林迪臣先生,高啸桐、陈吉士父子,郭海容及余也。己亥九月。

    题记:本文沿着西溪,依次选绘了秦亭山、溪水、茭芦庵、涡水四景观,井然有序。每个景观又都能抓住特色,画面清新、形象。如写秦亭山,“溪行数转,犹见秦亭”,秦亭之特高峙明矣。写溪水,“谬然而清深;野柳或被丽水上,或突起溪心,船须攀条例转乃得过;石拱桥与影子幻成一大圆月,舟入桥门,如入国月之中。西溪之别于他水著矣。茭芦庵一景之野竹、水间飞檐、砌石、老柳、秋林、人家,涡水一景之芦花间水、析为九道及行船、老桧、秋山,无不形象、明朗。

    缀于西溪之上的这一串景观,作者不抒情,不议论,静静道来,清幽安稳,给人一种幽雅、闲静的感受。

    ●明朝剡溪记

    溪江平渡二十里,望上虞、龙珠炉,翠色扑人。三四曲,为金星吐月山,陶家卜屯夕。面前一山吐萼,树皆垂云。左一小山郁起,竹木森茂,而一小岗尾之。沿溪,山二十余,乍起乍伏。举头阙处,则有远岫补之。水六七折,溪田浇其中,溪声如近,见树根浮面,宛若羲舟其下。入画则摩洁,入诗则青莲。山不甚奇而峭,水不甚阔而秀,人家不多而山呼谷应。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境亦不寥寂。

    稍前则冯家浦,若雉谍环拱,而晚照沙平,水波容与,远山皆碧。霸王山突起江面,山后修竹崇岗,汇为一湖,如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