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2 章(第1/4页)  历代游记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的惊涛怒流,无不与山中的“仙气”逸趣相协调。

    作者简介: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隆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与朱熹、张齐名,称“东南三贤”。其学主“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yīn阳xìng命之说,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为文闳肆雄辩,笔锋犀利。著有《春秋左氏传说》、《东莱左氏博议》、《历代制度详谈》、《东莱集》,编有《宋文鉴》等。

    ●宋朝百丈山记

    登百丈山三里许,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及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水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狭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shè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词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记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yù往面未能者。

    题记:百丈岩以瀑布而著称,所以作者的写景记游以观瀑、远眺为重点。山涧清澈,水石相搏,其声溅溅;飞瀑瀵涌,投空而下,散珠喷雾,璀璨夺目。同是写水,前摹声,后绘状,各有特色。西阁夜卧,涧流潺潺,久而益悲;石台晨眺,云海浮山,叹为观止,两者各富情趣。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侨寓福建建阳。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孝、光、宁四朝,累官转运副使、秘阁修撰、宝文阁待制。卒谥文,赠太师,徽国公。熹主抗金,但强调准备,韩口胄等目为“伪学”,执教五十年余年,于经、史、文、乐及自然科学所著述。他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之大成,主灭私yù,从“天理”。明清两代,程朱理学奉为儒学正宗。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宋朝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科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