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0 章(第2/4页)  一课经济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因为需求增加了,可以抬高价格。因为这些买主口袋里有更多的钱,他们不在乎增高的价格,而是要买到所需产品。因为在有钱人眼里,每一块钱的主观价值已经降低了。

    我们把战时承包商和他们的员工称作A群体,把直接向A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家及其员工称作B群体。现在,B群体由于销量和价格大幅提高,会向C群体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C群体同样得以提高价格,获得更多收入,进而向D群体购买产品和服务。依此类推,直到价格上涨和货币收入增加覆盖整个国家。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几乎每个人的货币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假设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并没有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会相应上涨。整个国家并不比以前富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相对或绝对财富和收入将保持在原来的水平。相反,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公平的过程,它会对不同群体的命运造成不同的影响。最先获得新增货币的群体获利最大。例如,A群体的货币收入会在价格上涨之前增加,这样,他们商品购买量的增长几乎可以与货币收入量的增长保持相同的比率。B群体的货币收入会在价格刚开始上涨时增加,按照所能购买的商品的实际价值计算,B群体比原来更富裕了一些。当价格普遍上涨之后,货币收入还没有增加的群体,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更差。

    我们可以用一组假设xìng的数字来更清楚地说明这一过程。假设我们把整个社会分成A、B、C、D四大类生产者,他们按顺序获得通货膨胀的货币收入利益。在A群体的货币收入已经增加30%的时候,他们所购买的商品价格还未上涨。到B群体的货币收入增加20%时,物价平均上涨仅为10%。但是当C群体的货币收入增加10%时,价格已经上涨了15%。当D群体还没有等到货币收入增加时,他们所购买产品的平均价格已经上涨了20%。换句话说,排在最前面的几类生产者可以享受到通货膨胀所导致的更高的物价和工资所带来的好处,而这又必然是以排在最后面的几类生产者(作为消费者)由于提高物价或工资所遭受到的损失为代价的。

    假设几年后通货膨胀被控制住了,最终结果是货币收入平均增加25%,价格平均涨幅也相同,每个群体的货币收入都增加了这么多,每个群体所生产的产品都上涨了这么多。但是,这并不能消除转变时期各个群体的各种收益和损失。以D群体为例,尽管在最后阶段该群体的收入和产品价格也上升了25%,而他们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也只是和通货膨胀开始前完全相同。但在通货膨胀期间,在该群体的收入和产品价格还没有上涨时,该群体不得不多花30%的钱向A、B、C等其它的生产群体购买产品和服务,这些损失将永远得不到补偿。

    因此,通货膨胀只不过是我们的核心课程的又一例子。在短时期内,通货膨胀的确可以为某些集团带来好处,但这不过是建立在其余人的代价之上的。而且就长期而言,它会给整个社会造成破坏xìng后果。即便是一次相对缓和的通货膨胀,也会扭曲生产结构。它牺牲掉其它产业的利益以带来某些产业过度扩张。这是资本的错误运用和浪费。当通货膨胀被消除,或是被抑制住时,这种不恰当的资本投放(形式可能是机器、工厂或写字楼)都不可能产生出充分的收益,并很有可能损失大部分的价值。

    我们同样不可能使通货膨胀顺利而缓和地停止下来,从而避免一场随之而来的衰退。甚至不可能在预先设定的时点,或在价格上涨到预先设定的水平而让通货膨胀终止。因为,到了那时,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力量都无法控制住局面。当有人主张让价格上涨并固定在25%最好,就有人进一步主张,提价50%的效果会比此好一倍,也许还有人会补充说提价10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