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 章(第1/4页)  大智若愚的人生修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白了。学生遵命"。转怒为喜的学生拿着于右任的题字匆匆去了。就这样,这家羊ròu泡馍馆的店主竟以一块假招牌换来了当代大书法家于右任的墨宝,喜出望外之余,未免有惭愧之意。

    人生智慧

    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人没齿难忘,终生感激。

    第18节: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1)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

    古人云:毁或无妨,誉则可怕。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则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生观尚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而言,很容易走入死角。

    在对待名利上,曾国藩真无愧是一面"人镜",他可以识人、识事,尤其可以恰到好处地修行自己,坦然应对不利的局面,化不利为有利。

    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居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组建湘军的。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出山为清王朝效力。

    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yù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yù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的意图,他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而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于是,咸丰皇帝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不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吴敢把一层窗纸戳破,说曾国藩本应在家守孝,却出山,是"有为而为"。上给朝廷的奏折有时不写自己的官衔,这是存心"要权"。在内外jiāo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遂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面为他荐医生诊治失眠,另一方面为他开了一个治心病的yào方,"歧、黄河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铁血政策,未免有失偏颇。但朋友的规劝,不能不使其陷入深深的反思。

    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事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了由于改变了处世的方法而带来的收获,"兄自问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遇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