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 章(第1/4页)  大智若愚的人生修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时数的,该有时它献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这番话说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责骂、痛打一顿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好端端的一场聚会便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形象。而韩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给他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了。

    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xìng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在处世上,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lún之乐,一切出自真诚。"韩琦一生处于危险之地,而又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为什么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这就是韩琦处世高人一筹的秘密。

    人生智慧

    由此可见,"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第7节: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1)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

    在客观环境于己不利时,要有挺的精神,挺不住,就只能做老二,难做老大;挺得住,就会由老二的位置,升到老大的位置。

    刘邦和项羽在称雄争霸、建功立业时,其实就是在"挺"上见出高下、决出雌雄的。这是一种"忍"功的较量。谁能够"挺住",谁就得天下,称雄于世;谁若刚愎自用,小肚鸡肠,谁就失去天下,一败涂地。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所以失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忍。项羽不能忍,白白浪费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刘邦可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个人享乐,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以容忍,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死,可悲可叹!

    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你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听了斥责后,不但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赶快起身,整装致歉,请郦食其坐上座,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刘邦围困宛城时,被困在城里的陈恢溜出来见刘邦,告诉他与其围城与攻城不如对城内的官吏劝降封官,这样就可以化敌为友、放心西进,先入咸阳为王。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宛城不攻自破。

    与刘邦容忍的态度相反,项羽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楚军进攻咸阳时到了新安,只因投降的秦军有些议论,项羽就起杀心,一夜之间把20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从此残暴名闻天下。他怨恨田荣,因此不封他,而立齐相田都为王,致使田荣反叛。他甚至连身边最忠实的范增也怀疑不用,结果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后气走范增,成了孤家寡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