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84 章(第1/4页)  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就有取蒋介石而代之的想法,而且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guó mín dǎng军队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局势,使他的这种想法又逐渐化为实际的行动。但他认为与其亮出旗帜大张旗鼓地逼蒋下野,还不如默不做声地坐观其变。当然,他认为最好的结局是蒋介石自己感到实在混不下去了,亲自出面请他上台。因此,他就像当年屈居曹cāo手下刘备一样故意做出一副没有野心的样子,过着表面看来与世无争的平和的生活。

    黄绍

    沈 醉

    1949年2月,蒋介石回到溪口。

    而此时的蒋介石确实也感到有些独木难支,他不能不正视无情的现实:东北、平津、徐蚌彻底失败之后,他极有可能在外有美国、内有中共及其解放军的双重压力下,被党政军中的反对派轰下台去。与其不久的将来出现那种悲惨的结局,还不如从现在起就主动下毛毛雨,做到进退有据。因而他也有请李宗仁出山的念头,但他自己亲自出面和吴忠信的游说,都被李宗仁拒绝。

    当年被孙权召亲的刘备能够在金陵有所为,是因为在荆州的关云长、张飞、赵云以及军师诸葛亮的努力。而此时的李宗仁能够在南京不动声色,主要也是因为有那位坐镇武汉的桂系大将白崇禧。而白崇禧也真就不负李宗仁所望,给蒋介石造成了不少的麻烦和障碍,最终促成了蒋介石的下野,以致于蒋介石在审定发表元旦文告时破口大骂道:“我并不要离开,只是你们党员要我退职;我之愿下野,不是因为共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这句话中的其人,指的就是白崇禧,某一派系指的就是桂系。

    “代总统”李宗仁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下野“引退”,就蒋介石而言,“引退”这个字眼用得实在是好,为他日后复出先行埋好了伏笔,而李宗仁则认为只要取得了合乎“宪法”规定的地位,他自己就有办法。事实证明,他的这一想法实在是过于天真了。1月22日,李宗仁就任“代总统”。但李宗仁这个代理总统做得实在窝囊,由于蒋介石下野之初已经做好了全盘人事准备,也就是说蒋介石的人事棋局全部摆好,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公”位,让李宗仁坐进去。所以李宗仁上台之初,很快发现自己是个“代而无人理”的总统,他发出的命令根本无人服从。例如他先后以“代电”和亲笔信指示参谋总长顾祝同负责释放已被蒋介石囚禁10多年的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顾祝同则把释放张、杨一事推到台湾省主席陈诚和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主任张群身上,李宗仁只得再打电报给陈诚和张群,让他们负责办理此事。陈诚对李宗仁派去的程思远说:“蒋先生的事你是了解的,像囚禁张学良这类事件,他从来不让别人过问,所以我也就不闻不问,但是,你如果要到新竹去看张学良,我可以派人派车护送你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没有蒋介石的命令,释放张学良根本就没有可能,程思远无奈,只好回去向李宗仁复命。

    这个时候的李宗仁实际上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下台后的蒋介石仍在暗中指挥一切,军事上,蒋介石任命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所有作战和军队调动事宜,汤恩伯都直接听命于蒋介石,根本不买李宗仁的账;行政上,李宗仁竞选副总统的对手孙科把持着行政院,事事与李宗仁作对、为难;财政上,蒋介石更下令把储存在南京、上海等地的黄金、白银和所有的外汇,统统运到台湾,弄得南京政府职员工资都成了问题。

    蒋介石还给李宗仁来了一个“釜底抽薪”,在他的授意下,孙科于2月4日擅自下令将行政院迁往广州办公,身为“代总统”的李宗仁竟对此一无所知。蒋介石不仅策动孙科把行政院迁到广州,还派陈立夫运用经济力量拉拢立法委员前去广州。陈立夫到处活动,许愿立法委员只要愿意去广州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