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4 章(第1/4页)  日本侵华内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进攻关岛及小笠原诸岛,并有直接轰zhà日本本土的空军主力协助作战;东南亚方面的史迪威计划从中国大陆进攻日本;英澳联合的东南亚军在夺得新加坡后,继续北上。这些联合军队,在最后日本投降时,由麦克阿瑟为统帅。

    中国军队无论guó mín dǎng还是共产党,自日中战争开始后,都到处坚决抵抗日本,所以在共同作战方面更做有力的部署,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

    十五 与美英作战(四)

    美国的亲苏政策 在美国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与日本和德国作战时,苏联已经与德国激战,所以苏联是美英的恩人与救世主。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霍普金斯,于德苏开战后一个月,忽然来到莫斯科,以后哈尔曼也在同年九月二十六日抵达,并根据《援助法案》无代价地送给苏联十亿美元以上的援助物资。霍普金斯同哈里曼两人都主张与苏联进行“无条件合作”。军事首脑马歇尔元帅等的意见也是想利用苏联。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罗斯福总统从开罗到德黑兰,应斯大林的邀请前往苏联驻伊朗大使馆,与斯人林、丘吉尔开始会谈。当时罗斯福的态度是为了赢得对日德战争,必须借助苏联的力量,所以他用尽各种手段,努力使苏联在战后也能协助美国的世界政策。因此,罗斯福对斯大林所提出的要求,都全部无代价地予以允诺,以期获得斯大林的好感,使他不但在战时可以合作,即在战后也能配合美国的世界政策。

    爱好和平的民主国 罗斯福的上述措施正中斯大林的下怀,更符合了他世界共产化的目的。对于罗斯福所提出的《大西洋宪章》,斯大林也表示同意,对于战争的一般目的,即拥护民主主义等事,当然也表示赞成。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战时或战后的国际协助等诸问题,都没有表示反对。同时,斯大林对过去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并未多提。斯大林还进一步透露在德国崩溃后三个月内,苏联必将参加对日战争。这一点使罗斯福特别喜悦。

    罗斯福甚至相信用基督教的民主主义的方式与斯大林直接会谈,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他更公开地说:“苏联的要求,仅是为了确保安全,其目的仍是为了和平。为了这个目的,苏联需要与西方国家合作。”于是,罗斯福误认为苏联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在德黑兰会议之后所发表的声明中,也使用了这种名词。其实,美、苏的世界政策在根本观点上是不同的,无论所谓“和平”还是“民主主义”,双方的解释均有天壤之别。但是由于罗斯福等美国领导者竟无条件地表示了这种态度,致使政府各部门及民间机构,甚而派驻中国或南美的美国人,也都信以为真而采取了这种态度。

    美苏两国关于结束战争的政策 德黑兰会议时,苏联的领袖们对于未来战争的发展似乎已经获得了结论,症结已经不是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而是如何使德国屈服有关战争最后阶段的问题,也就是结束战争的问题。苏联所追求的并不是什么理想,而是具体的利益。它所想的是如何将共产主义势力在各地区扩张,也就是在东欧、巴尔干及中央亚细亚与远东所面临的势力范围问题。一九四二年五月,莫洛托夫访问lún敦时,希望英国同意苏联在东欧及巴尔干的势力范围,但艾登外相考虑到美国方面的意图,并未承诺,反而建议缔结英、苏同盟条约。苏联的目的,永远是猎获具体的权益,所以斯大林表面上赞成罗斯福所怀抱的世界政策,实际上他是想努力利用这个而达到自己的目标。爱好和平的两大国领袖思想、外表是一致,而实际却是根本水火不相容的。

    在德黑兰会议中,关于对德作战有关的军事及政治方面最重要问题也曾加以讨论。

    十六 与美英作战(五)

    德国战败 一九四四年是英、美、苏联合阵线在战争中最顺利的一年,相反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