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6 章(第1/4页)  二战风云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动装甲部队的威力。4月20日,他的2个坦克集团军打到了吕肯瓦尔德,切断了德国两个集团军之间的联系,然后又与朱可夫的部队在柏林东南会师,并包围了德国第9集团军的13个师。4月25日,科涅夫的第4近卫坦克集团军与朱可夫的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会师,把柏林的德军卫戍部队团团围住。同时,科涅夫命令第5近卫集团军向西面的易北河进军,并于4月25日与美军在托尔高会师。科涅夫随后奉命消灭柏林东南被围的德军,其余部队则夺取德累斯顿,并与美军在克姆尼茨会师。  这时,科涅夫又奉命火速向南进军,攻占布拉格。科涅夫统率坦克兵团和步兵兵团3昼夜就完成100公里~200公里的行军,进到德累斯顿西北的出发地域,从北面与第2乌克兰方面军和第4乌克兰方面军会合,包围布拉格之敌,德军被迫投降。5月9日,科涅夫部攻占布拉格。  在战略xìng进攻阶段的作战中,科涅夫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其中主要是善于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确定实施主要突击的时间;善于果敢地在最重要地段集中兵力兵器,尤其善于使用和机动坦克装甲力量,使坦克装甲力量的威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科涅夫还重视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重视诸军兵种整体力量的发挥。  战后,科涅夫历任驻奥地利苏军中部军队集群总司令兼驻奥地利最高军事委员,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苏联军事部副部长兼苏军总监察长,喀尔巴阡军区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华沙条约组织武装部队总司令,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苏联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等职。  科涅夫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荣获7枚列宁勋章,3枚红旗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1973年5月21日,科涅夫在莫斯科去世。  (彭玉龙)

    第五部分克拉克 上将(1)

    马克•韦恩•克拉克(Mark Wayne Clark,1896—1984),美国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参谋长、美国第2军军长、北非登陆盟军最高副司令、美国第5集团军司令和第15集团军群司令等要职,战后曾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兼远东美军总司令。  1896年5月1日,克拉克出生于美国纽约沃特敦的军人家庭。从语法学校、拉西恩学院的初级学校和高级学校毕业后,因父亲前往驻中国天津的美国第15步兵团任职而远离父母的克拉克进入布雷登预备军校,决心走父亲从前走过的路,考入西点。  获得推荐的克拉克于1913年6月考入位于纽约西点的美国军事学院,与后来均成为美国陆军参谋长的约瑟夫•柯林斯和马修•李奇微成为同班同学和亲密朋友。集父亲的勤奋稳健和母亲的丰富想像于一身的克拉克,通常凌晨4点就起床学习,以求广博的知识积累;刻苦训练,军人素质养成获得“很好”评语;参加体育活动,犹喜网球、高尔夫球和乒乓球。不过如果仅就考试成绩而言,克拉克是难以列入优秀学员之列的,因为他的成绩在139名毕业学员中名列第110位。  1917年4月,克拉克从西点毕业,获得少尉军衔。两个月后,以中尉临时军衔被任命为驻佐治亚州的11步兵团E连排长。8月,临时军衔晋升为上尉。同年12月,因病休假达六个月的克拉克被任命为K连连长。  克拉克于1918年5月随美国远征军来到法国,参加世界大战。6月12日晋升为营长,但两天后即因在作战中负伤而住院治疗。同年8月,出任美国第1集团军补给处参谋。次年4月,改任安特卫普陆军军邮局局长。  克拉克于1919年5月返回美国,三个月后赴驻明尼苏达州的第49步兵团任职。同年11月,其永久军衔晋升为上尉。次年3月,转赴内布拉斯加州任职。1921年1月,克拉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