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9 章(第1/4页)  二战风云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务,向前推进了500英里,距莫斯科仅250英里。这时,博克与希特勒在下一步作战目标上发生分歧。希特勒为尽快夺取盛产粮食的乌克兰、工业发达的顿涅茨盆地和经济繁荣的克里米亚半岛,为尽快攻占列宁格勒,与仆从国芬兰军队会合,命令博克就地转入防御,并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走装甲集群加强给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博克坚决反对这个计划,认为分散力量无异于坐等失败。希特勒拒绝改变自己的计划,讽刺博克等不懂战争经济学。博克听后很恼火,直截了当地问希特勒,德军到苏联的直接目标,到底是军事征服还是经济开发?希特勒回答两者皆是战争的目的,同等重要,不分先后,仍坚持分兵作战。博克只得服从命令,率部在斯摩梭斯克以东47英里处地域实施防御。事实证明,博克的建议是正确的。苏军利用这个机会,在莫斯科正面集结了150万~200万的兵力抵御德军后来的进攻。  一直延迟到10月2日,博克才被批准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10月17日,中央集团军群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包围圈内,歼灭苏军7个多集团军。

    第一部分博克 元帅(4)

    德军背信弃义进攻苏联博克在苏德战场指挥作战

    11月中旬,随着道路泥泞状况的好转和首次冰冻的出现,博克开始莫斯科战役的第二阶段,命令第4装甲集群以南、北两翼,分别于15日、17日向莫斯科实施攻击。至12月初,中央集团军群北翼超过克林向伏尔加河挺进,进至距莫斯科西北不到20英里的亚赫罗马、克留科沃,其先头部队已抵近莫斯科近郊,看到克里姆林宫尖顶;南翼向土拉实施猛攻,企图从南面迂回莫斯科,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中路已在纳罗福明斯克突破苏军防御。但是,德军在苏军顽强抵抗下,伤亡惨重,士气急剧下降,加上气候恶劣,补给不足,博克向希特勒报告,“部队精疲力竭的时刻已经临近”。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附近转入反攻,博克急忙下令撤退,以免遭受更大损失。希特勒坚决反对后撤,并派他的副官施蒙特到博克的司令部调查。博克坚持道:“元首必须从两者之中选择其一。如果敢冒使自己部队彻底崩溃的风险,那么就重新进攻莫斯科,否则就实施防御。”同时以健康原因提出辞职。12月19日,希特勒批准他的请求,由克卢格元帅接替博克的职务。   1942年1月17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新任司令赖歇瑙突然中风死去,希特勒遂起用博克接替赖歇瑙的职务。博克上任后迅速采取措施,阻止了苏军在苏德战场南线发起的冬季攻势。5月,希特勒命令博克先从南线发起攻势。5月18日,德国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歼灭苏军17万人,7月4日,该部夺占黑海重要港口塞瓦斯托波尔,歼灭苏军9万。5月29日,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在伊久姆突出部歼灭苏军24万。6月,德军调整部署,南方集团军群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博克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6月28日2时15分,博克指挥所部实施夏季攻势,从库尔斯克和顿河突进。7月6日,攻占沃罗涅日。这时,博克想先把兵力整顿一下,而不急于向顿河弯曲部进攻。希特勒极为不满,于7月15日勒令博克退休,从此他再未被起用。  博克尽管对遭此贬黜深为愤怒,但仍支持希特勒。德军内反希特勒组织几次派人劝他领导反希特勒,都被博克拒绝。博克还提出警告:“谁要反对元首,我就反对谁。”这点他至死也未悔悟。  (马骏)

    第二部分布莱德雷 五星上将(1)

    “大兵将军”布莱德雷,是以沉着稳重、决心坚定、注意细节和关心部属而著称的。  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Omar Nelson Bradley,1893—1981),1893年2月12日出生于美国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