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7 章(第2/4页)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千三百万两,1913年增加到五亿七千万两。到了1914年,欧战bào发的一年,是五亿五千七百万两,比前一年已减少了一些。以后几年,直到1918年,即世界大战结束的那一年,每年进口额都比1913年少,最少的一年是1915年,降到四亿五千四百万两,比1913年减少一亿一千多万两。另一方面,在战争期间,中国的出口额一般的没有减少,这是因为战争中的各国需要从中国输入农产品、原料和面粉等等的原故。所以,在战前几年,中国每年入超数字达一亿两至二亿两,而在战时的1915年到1913年,入超降到二千六百万两至八千三百万两。

    有些原来由于受外国货排挤,营业不振,甚至连年亏损,无法维持的私人资本企业,到了欧战期间,一变而为取得厚利。以纱厂来说,“1909年所建的无锡振新纱厂,经营七、八年,并无重要发展,惟到了1919-1920年,股东红利曾高达六分之多。又同年所建的宁波和丰纱厂,战前本难于维持的,但在1919年该厂竟以九十万元的资本获净利达一百二十五万元。江yīn利用纱厂,一向出租出去,1915年始由原股东收回自办,其后六年内以七十二万两的资本,一万五千七百九十二枚纱锭,获利达三百余万元之多。......总之,地无分南北,厂无论大小,大都全能获得意外的厚利。"①别的行业也有类似的情形。例如华侨资本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06年创办于香港,十万元的资金曾亏蚀殆尽。1915-1916年间,该公司业务大为发展,1918年它的总公司移到上海,除在上海设厂外,又在广州、汉口、北京等地设分厂。 1919年公开招股,成为一千五百万元的大公司②。

    这时期抵制日货的运动对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激起了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人以牙粉和伞为例,说明抵制日货的效果:"从前中国人惯用舶来之牙粉,如日本之金刚石牙粉到处风行。其后无敌牌出而应世,外货势力遂削。"无敌牌牙粉是上海的一个笔名为天虚我生的文人陈栩园在1918年创办的家庭工业社的出品。"以前我国用伞多来自日本",1918年,杭州的旧式作坊孙源兴"改良纸伞,减轻重量,制造弯伞柄",由此杭州的制伞工场逐渐增多,所制丝伞、布伞在市场上渐次代替了进口的日本伞③。

    在欧战期间,发展得最快的是棉纺织业。这可以从下列关于华商棉纺织厂的统计数字看出来①:

    年份 厂数 纱锭(枚) 布机(台)

    1915 22 544,010 2,254

    1919 29 659,721 2,650

    1920 37 856.894 4,540

    1921 51 1,238,902 6,650

    1922 64 1,593,034 7,817

    1919-1922已是战后时期。因为筹组新厂和从外国购置机器需要时间,所以由战时有利条件激起来的建厂潮流到了1921-1922年才达到顶点。在战前由经营面粉业发家的荣宗敬,1916年和1919年在上海办了两个纱厂,1921年又在无锡和汉口办了两个纱厂②,发展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的张謇由于他的两个老厂在1915-1916年获利甚丰,就定了新建九个厂的大计划。这个计划没有全部实现。1921年他在江苏海门办了个新厂,以后在1924年还办了个新厂。从上表中可以看到,1915年到1922年八年间,私人资本的纱厂,厂数和纱锭都增加了近二倍,布机增加且不止二倍,除了棉纺织业外,缫丝、丝织、针织等业这一时期都有显著发展。因此,这几年被认为是民族纺织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