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6 章(第2/4页)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并且自己到了天津,组成各省总参谋处,进行反黎元洪的活动。以冯国璋为首的江苏、江西、湖北三省的军阀虽然不附和段祺瑞的行动,却也没有积极支持黎元洪的表示。处境危险的黎元洪,求助于驻在徐州的军阀张勋。张勋不是北洋军嫡系,他一向主张清皇朝复辟,这时认为他的机会来了,便以在黎、段之间进行调停为名带兵入京。他的军队到北京后,他宣称,必须立即解散国会,否则无法进行调停。这样,黎元洪在6月12日发布了解散国会的命令。

    张勋并不想当黎元洪的保护神,而是打算实现复辟。抱着同样主张的康有为这时从上海到北京,成为张勋的密切合作者。许多清朝的遗老旧臣也簇拥到张勋的周围来。7月1日他们请出了住在故宫中的清朝最后一个小皇帝溥仪,"重登大宝",宣布中国重新成为"大清帝国"。

    张勋进京路过天津时,曾与段祺瑞会谈,后者完全知道张勋的谋划,并不表示反对。他是想利用张勋来解散国会,并把黎元洪赶下台,然后自己来享受一切成果。所以当北京城内的复辟丑剧上演时,段祺瑞立即在马厂(在天津、沧州间的铁路线上)宣布讨伐张勋。张勋的兵力不多,无法抵抗出于他预料之外的这种压力。7月12日段祺瑞的军队进入北京,张勋、康有为等复辟派纷纷逃窜。不到半个月,这幕复辟丑剧结束。段祺瑞就这样把自己打扮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黎元洪只能宣告辞大总统职。冯国璋以副总统的资格继任大总统,8月1日进京。段祺瑞仍为内阁总理。

    康有为和梁启超师徒二人,这时一个成了张勋复辟的同谋者,一个则是段祺瑞出兵讨伐张勋的谋士。在段祺瑞重新组织的内阁中,外jiāo、内务、财政、司法、农商、教育各部都由研究系的政客担任,梁启超出任财政总长。研究系还为段祺瑞出谋划策,不再恢复由黎元洪又一次解散了的国会,而召集“临时参议院”以“改造国会”,为加强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造成更有利的条件。

    历史学家李剑农这样评论梁启超的政治活动:“梁氏相信国家要有一种中坚实力来维持,北洋派的武力有可以成为中坚实力的资格,很想和他们结合去改良他们;第一次想改良袁世凯,不成功;现在想改良冯、段……”①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研究系并不想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他们所想望的是依托北洋军阀的武力,实行梁启超历来所说的“开明专制”或“共和国体下之专制”,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造成国家稳定的局面,其实这种局面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局面,无论怎样“改良”,是不可能稳定的。

    由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倾轧,并由于南方几个省的地方军阀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段祺瑞的包括研究系人物的内阁只存在了四个月就下台了。虽然到了1918年3月段祺瑞重整旗鼓,再任内阁总理,但这回的内阁中研究系已没有份。段祺瑞以他所更加亲信的官僚政客组成"安福俱乐部",并在1918年8月制造了一个国会。由于这个国会是以安福俱乐部的成员占多数,被称为"安福国会"。受段祺瑞的逼迫,大总统冯国璋辞职退位。安福国会另选了个前清老官僚(也是袁世凯的老伙伴)徐世昌为大总统。这样,在北洋军阀系统内部皖系(以段祺瑞为首,段是安徽人)和直系(以冯国璋为首,冯是直隶人)①的对立越来越剧烈,以至后来在1920年发生了两系军阀大火并(直皖战争)。

    在皖系和直系的后面有外国帝国主义做后台。段祺瑞是一心一意依靠日本帝国主义的。冯国璋从1913年底起盘踞江苏,和英、美帝国主义关系较深。当欧洲列强都卷入世界战争时,在远东还能同日本抗衡的只有美国。1917年2月美国参加世界战争,开始曾想把中国拉进战争。英、法、俄、意四国这时与日本秘密成立谅解,承认日本在战后可以占有在山东的特权;日本又给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