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1 章(第2/4页)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其在革命军兴以后者则否,其前经订借事后过付者,亦否认。(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以后者则否。"这个文告最后说:"民国与世界各国政府人民之jiāo际,此后必益求辑睦。深望各国既表同意于先,更笃友谊于后,提携亲爱,视前有加。当民国改建一切未备之时,务守镇静之态,以俟其成,且协助吾人,俾种种大计终得底定,盖此改建之大业,固诸友邦当日所劝告吾民而满政府未之能用者也。"①

    这个文件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主观上是想使中国独立,能和世界各国平等相处,他们的革命是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政府,但是他们却无条件地把帝国主义者同清朝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卖身契一律承认了下来。对于刚成立的革命政府说来,立即做到废除这一切固然是不现实的,但是他们以为,既然他们保证不损害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既得权益,帝国主义列强就会来支持他们把中国改造成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这是个幻想。这种幻想迅速地在事实面前破灭了。南京政府不但没有从帝国主义列强得到他们所企望得到的承认,而且经常感受到列强武装干涉的yīn影。

    害怕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是南京政府向袁世凯妥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南北和谈过程中,袁世凯系统的各地军阀官僚,左一个电报、右一个宣言,都说国事危急,外国干涉的危险迫在眼前,以此来胁迫南方让步。革命阵营中的许多人也竭力渲染这种恐怖。例如由伍廷芳、张謇等和一些同盟会员组成的共和统一会发表的意见书说:“今日列国之对于(革命)军兴,尚未干涉也,固也。今不干涉之果否可恃,可否持久,智者能测而知之。……彼今之尚未实行干涉者,一则战祸之为日浅也,久乱不治,斯干涉继之矣。……一旦干涉提出,而军国之步调乱矣。”①南京政府派到北京请袁世凯南下的以蔡元培为首的代表团,受到了袁世凯和帝国主义的恐吓,电告南京政府说:“北京兵变,外人极为激昂。日本已派多兵入京。设使再有此等事发生,外人自由行动,恐将不可免。培等睹此情形,集议以为速建统一政府,为今日最要问题,余尽可迁就,以定大局。”②这就是说:如果一定坚持要袁世凯南下,就难免遭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干涉,因此只能向袁世凯妥协。

    南京政府不是靠自己在国内站稳脚跟来使得外国不能不承认,而是想靠帝国主义列强的承认来提高自己在同北方政府谈判中的地位。凭这种姿态,它不可能得到它所渴望得到的承认。在武昌起义后,列强虽然一般地停止了对清朝政府的贷款,但仍应清朝政府的要求而给以少量的贷款。同时,南京政府想要向外国借款来解决它的财政困难,却遭到了各国的拒绝。南京政府不能依靠广大人民自力更生,结果帝国主义就能够用不承认的政策来把它扼杀。

    在清皇朝宣布退位,袁世凯接收了北京政府以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开始同北京政府进行数额巨大的借款谈判,并且在总的协议没有达成以前,先行垫支部分的款项。袁世凯的北京政府之所以能并吞南京政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得到帝国主义的财政援助。

    孙中山的南京政府所希望得到而没有得到的各国承认,袁世凯的政府得到了。1913年5月2日,美国首先宣布承认中华民国。到了这一年10月6日,国会正式选出袁世凯为大总统的时候,其他列强也宣布承认。他们不愿意承认孙中山的中华民国而只愿意承认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用意是很明显的。

    俄国、日本、英国在承认袁世凯政府时,都附有意在分裂中国领土、加强他们对中国的侵略势力的条件。

    利用辛亥革命的形势,沙皇俄国嗾使外蒙古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