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4 章(第1/4页)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价值判断而论,任何天朝大吏对夷人还是视作尚未完全进化为人的腥膻之辈犬羊之类的。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打不过犬羊,但他们还没有先进到认为腥膻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方向,需要他热烈地拥抱去、为之投降去。事实上,他们都是捏着鼻子与英夷打jiāo道的,世人再弱,也不至于乍遇一只强鸡悍鸭就要跟它们抛媚眼挤圈栏的。到后来打不过了,那也是假抛假挤。相当于你看见一只野猪猪,如果抛俩媚眼它就住口不吃了,你肯定要抛的,但你的心里,肯定不是想跟它做亲家,所以,这不叫投降,只能叫自保,叫策略。

    1月10日,英军围困虎门第二道防线上的镇远、靖远、威远等pào台(这几个pào台都在亚娘鞋山上),并破坏江面第一道木排铁链。这铁链是林则徐做钦差时安置的,共有两道,英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破坏一道,并对天朝的这种小儿科装备表示讥笑。英军放回守排士兵,让他们给琦善带口信:“打平pào台,即赴省城,再与琦善商议。”(《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二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16717页)

    战争一触即发,关天培、李廷钰派人到广州求援,琦善密增兵200,气得关提、李镇大哭,认为这是坐以待毙。他俩派人向林则徐汇报,林则徐的回复是:“提、镇能以死报国,亦是分所当然,但何不将此情形,透切一奏,死后也有申冤之日,即一时不能申冤,后世亦有记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页)

    看来,人与人的想法就是不一样,琦善想的是如何哄弄走这些咱打不过的瘟神,完成皇帝jiāo待给的任务;关天培等想的是如何增兵,好打过英夷;林则徐想的是,战死乃分内之事,关键是战败的原因,死前也得说清楚。别替人背黑锅,即使当时的统治者不理解,后世好歹能扬名立腕儿。

    琦善估算,英国人虽然说要占据沙角,但它的意思并不在沙角,但是如若虎门一失,广州必不保。广州不保,就太失算了,倒不如把夷人哄到外洋,给它一寄居之所算了。于是,1月11日,琦善派鲍鹏前往会见义律,建议以口外外洋一寄居之所,替换沙角,其余悉照原议,另行说定。义律当天即回复,以尖沙嘴、香港jiāo换沙角。1月12日,虎门这边挂出白旗;13日,虎门增兵开始撤下。琦善要求义律在缴还定海后即开广州贸易。14日,义律同意即行备文通知定海英军撤兵,并退还沙角、大角换取尖沙嘴、香港二处。15日,琦善派鲍鹏前去jiāo涉,提出只准英夷在尖沙嘴、香港二处中挑一处。16日,义律同意放弃尖沙嘴,但把香港一处改作了香港岛,并提议把历次谈判“汇写盟约一纸”,并请琦善面谈。1月20日,等不及汇成文本文件,义律便发出公告,宣布他和中国钦差大臣已经签订了初步协定:

    一、香港岛及其港口割让给英国;

    二、赔偿英国政府六百万元;

    三、两国正式jiāo往应基于平等地位;

    四、广州海口贸易应在中国新年后十日开放,并应在黄埔进行,直至新居留地方面安排妥当时为止。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穿鼻草约》。其实,草约没有正式的文件,琦善也无从签字,但是,即使这样,琦善一辈子清名也栽了!卖国啦卖国啦!

    义律迫不及待地公布了《穿鼻草约》,让琦善一不小心成了卖国贼。

    琦善在义律发布公告的当天也向道光作了汇报,希望道光批准这个协定。而且琦善在这里还玩了一个天朝式的滑头,那就是,他仅是口头上答应义律,没有文件,更没有用钦差大臣关防。一旦皇上怪罪下来,可以处分自己,但这个口头协定完全可以被皇上推翻(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方谈判代表桂良给咸丰提出的仍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