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八十四章 多方角力 10(第2/5页)  大明望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官、择内侍、攘外夷。

    除了攘外夷这条是说的宣大治兵之事,其余几条提出的宜亲近儒臣、宜信任阁臣、慎选后妃、慎择内侍,针对的是谁不言而喻。

    说起来,这位刘玉刘御史在都察院也是战绩赫赫的传奇人物,而他最大的特色是——专门盯着张家咬。

    就在今年六月,他刚刚以贪暴不法将张鹤龄的姻亲胡震从分守通州署都指挥佥事位置上弹劾罢官。

    当初胡震也是走了张鹤龄路子,由弘治皇帝内批上位的。刘玉几度上折弹劾,终是抓到了证据,一举将胡震扳倒。

    时间再往前推半年,弘治十七年,他还弹劾了金太夫人的侄子金琦,将其从锦衣卫千户参成小旗……

    这还不是最彪悍的,最彪悍的是,刘玉先前在弹劾胡震的奏折里不止将张家亲戚故旧统统扫进去,还捎带了一个大多数御史都不敢提的人——“幸门一开,则群枉并进……近年以来幸门复启,孙伯坚等既以传奉,而列文阶;金琦等又以传奉,而任武职……”

    这位孙伯坚,乃是张太后的前未婚夫。

    是的,张太后在选妃之前是有婚约的,但就在选妃前夕,未婚夫突然就重病不起。彼时张家欲送女入选,孙家也没二话,爽快的以儿子病重借口退婚。

    名声无暇的张家姑娘就这样入了宫门,一路从太子妃走到皇后,直到后来的太后。

    而张家姑娘入宫后没多久,未婚夫孙伯坚就神奇的病愈了……

    孙家这样大力配合张家,自然也得到了回报,弘治皇帝登基后,孙家以寿宁侯婣党而得了三个官——孙伯坚被授官中书舍人,其兄孙伯义为鸿胪寺司宾署丞、伯强为司仪署署丞。

    彼时吏部执奏以为不可,乞收回成命,但弘治皇帝不允。

    沈瑞听到这段八卦时,无比震惊,第一个反应就是现代的那个段子,谢当年不娶之恩……

    而当时朝廷内外自也是一片哗然,但因吏部也没拗过弘治皇帝,谁也揣摩不透皇帝的心态,又事涉皇后隐私,也没人敢再大力抨击了,甚至无人敢再提此事。

    也只有刘玉胆大敢提,偏弘治皇帝看虽未应他所请,却也没因言治罪。

    如此一个彪悍的御史,张家自然是恨不得挫骨扬灰的。

    但此人身后有着刘健、谢迁两位阁老的影子,本人也是刚直清廉,没甚把柄可抓,且皇帝也需要这样一个愣头青式的人物来敲打勋戚,张家几次下手不成,也只有捏着鼻子认了。

    这次刘玉再次上折,没指名道姓,却是抡棒子横扫一片,而小皇帝的反应也是耐人寻味。

    对于刘玉的折子,他同样留中不发,但是同一日,户科给事中薛金奏光禄寺内官冗耗财,小皇帝却迅速批复,下旨革了光禄寺新添造酒内官杨俊、郭文,让其仍回本监供事。

    外臣或不明所以,内官却都是明白的,被革职的二人皆是太后身边大太监梁恭的干孙子。

    消息流出,各方又不免各有思量。

    紧接着,九月三十,小皇帝又准了礼部的奏请,改给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杨廷和父母四品诰命。

    原本杨廷和之父杨春由湖广按察司佥事致仕受五品诰命,一般父母都是从子女官职高者得授诰命,因此现在下随杨廷和改了四品。

    本身请封诰命需走不少流程,这请封的折子在礼部应也不是一日两日了,礼部突然选择在这个时候递上去,自然不是图的天下太平。

    果不其然,在皇帝允准之后,十月初一,科道交章言寿宁候张鹤龄恳辞引盐,给与原价物论稍平,而庆云候周寿及商人谭景清、马亨等所奏买者,未见裁革。

    文官们几乎要欢呼庆祝胜利了,紧接着户部乘胜追击,立刻覆奏谓谭景清等假托皇亲声势,缘买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