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3.二十三、“高尚”的陈父(第1/3页)  陈熠明的高考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83

    陈父收入一般,但他的胃口很大,总认为自己的钱不够用。所以每次回到家,唉声叹气地说自己没挣到钱就成了陈父的固定节目。这一固定节目给陈熠明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他每花一分钱都觉得是在犯罪——那可是父亲的血汗钱啊!所以,陈家另外一个固定节目是攀比谁花的钱少。不论是陈父还是陈母,都以花钱少为荣。如果陈母说,我一个月从不吃肉,只吃青菜。那么陈父会说,我一顿饭只吃馒头不吃菜。到了陈熠明这里,就只好说,我每顿饭都只喝汤,别的都不吃。

    陈母也常常拿陈熠明与周围的同龄人相比,说,你看某某某,人家多会过日子?上学的生活费一个月才一百块钱,还是个女生。陈熠明很羞愧,因为他饭量大,实在无法通过忍受饥饿而使生活费低于一百块。所以陈熠明从小就立志当和尚或道士。因为据说和尚和道士修炼到一定程度能够不吃不喝不上厕所——那样就终于可以不再花父亲的血汗钱了。

    同时。那样就终于可以获得父母的佩服和仰望了。

    然而这个志向行不通。和尚或道士不娶媳妇。而给儿子娶媳妇是陈父陈母人生的头等大事。

    84

    陈父的挣钱能力一般,但其野心却不一般。他希望自己能像富翁一样为孩子安排一切。不但要安排孩子的饮食,安排孩子的穿衣,更重要的是安排孩子的工作和婚姻。陈父的愿望是让自己像老鹰一般把孩子保护在翅膀下面,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但可惜的是,从陈父自身的能力来看,他甚至无法为自己安排好工作和婚姻,媳妇还是他父亲帮忙娶的,所以他更加无力帮助儿子。这一事实让陈父很是悲伤。而陈父悲伤的时候就不喜欢看到陈熠明开心。陈父认为,自己为孩子劳心费神,孩子却整日欢天喜地,实在是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这种孩子不多批评,怎么会变得懂事呢?

    所以,批评陈熠明就成了陈父表达父爱的一贯方式。

    85

    除了批评孩子,陈父像大多数的父亲一样,从来不知道父母还有“教育”这一职责,也完全不明白“教育”这个词的含义。在他们看来,批评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批评。并且在父母的职责方面,他认为自己唯一要做的只是向周围的人看齐。别人能给孩子的,他也一定要给孩子,不管孩子想不想要。后来陈熠明上了大学,陈父认为别人的孩子上大学都买了电脑,他也一定要给孩子买。但陈熠明暂时用不到电脑,只想买个p4学英语,陈父还是很通情达理地给他买了台电脑。

    86

    陈父把钱看得很重。所以他认为养育孩子的唯一内容就是给孩子学费和生活费。能供养孩子考上大学在陈父看来是最大的荣耀与使命。因为当年他连初中都没上完——这让他感到很没面子,并立志让儿子给自己争面子。每当陈熠明提出各种无理要求时,比如要求他多关心陈熠明心中的想法和愿望,陈父都会理直气壮地否定说,我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学就已经很好了,你还想怎么样?你看看你身边的伙伴,初中就辍学打工的有多少?你这孩子不懂事,生在福中不知福!

    陈父把钱看得很重。所以他饱受生活的艰辛。陈父以身作则,严格把控自己的饮食穿衣,将每顿饭的费用降低到不可再低的标准。因为再低一点就只剩餐具了。他一件衣服可以穿七八年,长年舍不得买新衣服。在这样的榜样号召下,陈母与陈熠明也成为节俭的标兵,与陈父的步调有着惊人的一致。这充分证明了“以身作则c上行下效”的理论是多么正确!后来陈熠明工作后给爸爸买了件新衣服,陈父怒不可遏,指责陈熠明浪费钱财。因为所有的钱都应该用来买房娶媳妇。

    按常理来说,如果生活过于节俭,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引发各种问题。陈家最大的问题就是陈母的病。陈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