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三十七章 标题很重要(第1/4页)  晚明之逆流而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学是个新鲜玩意,在儒风吹了千年的中华大地,大学刚开始出现肯定会有水土不服。

    交给其他人来办,明里暗里的会带着一些旧时书院的习气,只有眼前这个土家将军不会。

    首先他在土司窝里长大,没有读过四书五经,没有上过书院;

    其次他非常忠于自己,有没有其他的交际,不会受到乱七八糟的影响,会严格按照自己的想法办学;

    最后,他很狠撑得住场面,是个人都怕他,可以减少很多的麻烦。

    彭柱泽稀里糊涂的,就这样从武将转成了文职,弯拐的太大太急,他自己下山的时候还晕晕乎乎的,差点跌了一个跟头。

    潇潇掩嘴偷笑,俏声道“彭大哥去当教书先生哩,嘿嘿。”

    啪的一声脆响,臀浪荡漾,侯玄演笑骂道“胸大无脑,你懂什么,这是朕的权谋,可以说是非常厉害。”

    非常厉害的侯玄演,发掘了校长之后,才开始着手建校。校址选在繁华甲天下的苏州,派工部选调人手前去建起校舍,预计秋后招生。

    姑苏城外,一条碧绿的河流从城中穿过,两岸白墙黑瓦的民舍旁,柳树和杨树交错。

    明媚的春光照耀在河水中,粼粼点点,比之待字闺中的二八佳人,也丝毫不差。

    苏州作为东都,文武官员皆高一级,尤其以夏允彝的品阶最高。凭借父子两代人的功劳,夏允彝占据开国五国公之一,现在更是兼任朝廷的江南八府巡抚。

    陪同他巡视苏州的,是匠师馆的一群人,准备选址建校。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c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古来苏州多诗词,皆被贺三愁一言蔽之。在这种地方选址建校,本官都觉得有些奢侈。”夏允彝对大学这个东西,并不是很热衷,总觉得是陛下想当然的产物。

    苏州匠师馆的长官刘志宏心中不服,但是又不敢直言顶撞,语气中带着点硬气说道“此事乃是陛下亲自谋划,国公也知道,陛下的眼光向来是高我们一筹的,说不定建成之后又是一桩流传千古的美事呢。”

    自从邸报上报道了大学这件事,最激动的莫过于匠师馆的学生和教习,他们很有可能直接进入。

    以当今陛下对匠师馆的宠幸程度,甚至很有可能从中拔擢教习,倒时候各地匠师都与有荣焉。

    夏允彝也不和他争辩,这件事既然涉及到圣上,就得谨言慎行。

    虽然是剿恢义师的元老级人物,夏允彝在这种小事上从不含糊,这些饱学鸿儒熟读史书,大明开国时候的几个功臣,和太祖高皇帝哪个不是同生共死相交莫逆,稍有不慎就是惨遭灭门。

    虽说今上对待功臣仁慈宽厚,但是硬刀子没有,软刀子也不少。

    当初杨展从汉中一路高奏凯歌,打到了山西大同,眼看就要出关平定满洲了,还不是让陛下一道圣旨叫到金陵赋闲了半年。

    北伐战功第一的齐国公李好贤,当得上是陛下第一心腹,与皇帝的情谊不可谓不深厚,北伐成功后过后也有大部分时间留在了金陵。

    身为帝王,岂能没有防范之心,作为臣子的,更应该要谨言慎行,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夏允彝带着匠师馆的一群人,继续选址,最终定在苏州十泉街。

    此地因为有十口清泉,因此得名,两旁的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沧浪十八景图咏》书中记“相传淳熙年间,江南大旱,里人造井于此,竟得十眼,涓涓然c晶晶然,冬暖夏凉,不溢不竭,于是众人喜而旱魃去。街因泉兴,泉因街名,十泉街之名自此远播矣。”

    主要是此地园林众多,可以省下不少的建造费用,这些园林大部分是公有的。

    当初满清南下,苏州城陷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