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1.第 21 章(第1/5页)  抹不掉的记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九七四年春县里经过半年的筹备,已经基本就绪剩下来就是做我们的工作了。他们动用了宣传工具和舆论工具,从早上到晚上,广播不停,宣传车到处游走,大幅标语贴满大街小巷,广播员抑扬顿挫的嗓音在我们的耳边回荡:伟大领袖□□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誓做革命的接班人”。念完语录又念鼓动词:“同学们,到农村去吧,把你们的知识用到农村去,把你们的青春撒在田野里,用你们的汗水谱写革命的未来”。“扎根农村干革命,誓死捍卫□□”。同学们,去吧!那里大有作为!我们都是热血青年,能不去吗?那是大势所趋,不能不去,那是革命潮流,不可阻挡。我们那一届高中毕业生除了回乡的全都下去,还有城市居民的子女没有得读高中的那一部份也都去,我c纹梅c纤纤c黄微微c其天c松柏,还有杨树的丽江c铃玉都一块去了,全县共去了九十多人。

    县里把我们安置在没有任何依靠,要我们自力更生,要我们完全农村化,完全农民化,离县城三公多里路的一个好多年没有耕作的老农场。给我们配置了两台手扶拖拉机,几头瘦牛。还有一个领导班子,四个人。一个场长管生产,一个副场长管思想路线教育,一个农学院毕生的大学生管科学种田,一个妇女干部,因为我们有四十个女生。我们在锣鼓喧天,彩旗飘扬,胸戴大红花在各级领导的护送下风风光光的来到农场。县领导在进场后作了一翻激情的发言,然后离去。锣鼓喧闹声也随之而去。留下我们。我们拿掉大红花,看眼前的景象,花就没有那么红了,彩旗也没那么鲜艳了,被那一片荒凉所取代。

    农场处在公路下有六c七十米高的距离,缓缓的斜坡有一百多米长直达农场的中心晒坝,当时是小路,只有拖拉机免强下得来。有两三百亩宽的田土还算平坦,一条河横穿中间,也算依山傍水。河那边是生产队,河这边是我们的,大环境还是可以。只是田土多年没有耕种,杂草纵深,大路不宽小道不直,水不成沟河不成渠,田不方正土不规则,整个农场看去一片荒凉 。再看看房屋,更是凄惨,有五栋土木结构的房屋就是我们的寝室,由于多年没有住人,房屋到底是什么颜色已面目全非了,里面又潮又旧又破,小间的三人住,大间的七c八个人住,房间里准备得有床,没有其它任何一件东西。没有一张桌子,也没有一只凳子。有一栋好一点的砖混结构的房子就是我们的场部,仓库c广播室等等什么重要的都在里面,管理干部也住里面,房子的门口是一大水泥晒坝也是这里最好的设施,供我们活动用。还有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食堂被几个老工人打扫过了,因为今天要用。整个农场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条件及其艰苦,环境恶劣,这就是我们的家。再看看我们这一帮稚气未干的青年,最小的十五岁,最大的二十三c四岁。我们要在这里生活和劳动,感觉一片凄凉和茫然。今年国家供应我们每人没月三十斤粮食,包括杂粮,和每月每人十五元钱供买米买菜,每月发到手有四元现金,买日常生活用品,很穷。明年什么都没有。

    还好我们有一个领导班子,还有四个原农场的老工人留下来教我们犁田和耙土,第二天我们就开始运行。九十多人分为两大组,后勤和种田。我被分在后勤吹事班,专门煮饭,因为我在家学过,会用甄子蒸饭,要发挥特长。我和一个男生负责九十多人的全天三顿饭,任务是等何的重,责任是何等的大,神经是绷紧的,一点都不敢怠慢。早上五点多钟起床,晚九点才结束,一点都不敢马虎,经常困得倒在灶门口的柴堆上,醒来一脸的灰。其它岗位的也好不了多少,种菜的靠在粪桶边瞌睡也不觉得大粪臭;喂猪的倒在圈拦上猪吃食也吵不醒他;放牛的把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