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章 独领风骚的老妈(下)(第1/2页)  重生之怒放的生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人说,大山阻碍了交通,也挡住了山里人的视野。

    其实不尽然。

    至少对东北兴安岭林区的人们来说,他们从未被时髦落下过。

    林区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更有五湖四海的知识青年,且他们大多来自南方的大都市。何况还有一年四季往来于南北的调木材的老客。

    当一款面料或服饰刚刚在京沪显露出流行趋势的时候,林区小镇的街面上,往往就一定会有同款出现。

    这种现象当时叫“赶时髦”,现在叫“追时尚。”

    这种行为当时叫“装面子”,现在叫“装装逼。”

    大哥王玺讲过个笑话,王遥记忆犹新。

    的确良作为一种不用布票,且光滑轻薄而耐磨的布料,在七十年代曾站在时尚的的前沿,年轻人都以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为荣。

    一个哥们来到柜台前,才发现口袋里的钞票只够买三尺余的的确良,问售货员,做个短袖差不多吧?售货员答曰差不多。

    拿到裁缝店,师傅说差很多。做短袖不够,但够做一条裤衩。

    这哥们说,那就做条裤衩吧。

    裤衩穿上后,虽然被外衣裤罩在里面,这哥们腰杆还是挺直了好多“咱也穿上的确良了。”

    然而,锦衣夜行毕竟只是大佬们的底气。

    内衣外穿,毕竟在京沪穗也还没有先例。

    这哥们灵机一动,就在腰带上栓一布条,上书“本人内穿的确良裤衩一条”

    王遥觉得这个笑话把东北“林大头”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因此对卖掉这些袜子,甚至以后做做服装二道贩子都很有信心。

    王遥由袜子而想到二道贩子,由二道贩子想到家乡对蔬菜的迫切需求,由需求想到了老大爷家的塑料大棚和温室。

    他甚至想到了在自己上大学前,就在自己家大门外靠近公路的地方,开一家饭庄。

    甚至,或者在县城里开一家时装店

    想远了。

    但发点蔬菜回去试试水,却是可行的。

    菜场上最贵的蔬菜也没有超过五毛钱一斤,大多都是三两毛钱。他背着那两斤袜子,又买了几条麻袋,就近在菜市场就装了几袋子菜就雇车拉到了火车站。

    时间不等人,火车就要到发车的时间了。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到家。

    午饭的时候,他就把诺河那位赶驴车老大爷家里的故事,讲给老爸老妈听。然后就说了自己也想弄塑料大棚和温室的想法,跟老爹老妈说了个透彻。

    老爹仍旧没有说话。

    老妈却觉得那是非常地可行。

    老妈在老局时就去镇上卖过菜,那时还没有改革一说呢。

    一切买卖都是国营的。

    即使是一个饭店,门面上那也是某某“国营饭店”四个大字赫然在目。

    即使是蔬菜,也要统供统销。

    个人私自卖东西,那就是地道的“资本主义尾巴”。

    于是,老妈就被割了资本主义的尾巴。

    老妈回家把几个孩子带上,就坐到了镇长的办公室里。然后就雷打不动了。

    几个孩子饿的眼睛发蓝,就竭嘶底里的哭。

    你方哭罢我登场,轮换着哭。

    前进农场下马的事情,老镇长很同情也很无奈,对王遥老爹的遭遇更是心有戚戚。

    于是,老妈卖菜依旧。

    别的小摊贩被追的满胡同乱串,老妈却再也没被割过资本主义尾巴。

    搬到了突谷,老妈仍旧是第一个走上街头卖菜的。

    王遥帮老妈装车时,曾搬起一个很大的西葫芦问老妈,这个能卖多少钱。老妈看了一眼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