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仁与理(第1/2页)  我爱学习,我爱修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元婴修士听罢,摇摇头说:“今日收与来日收有什么区别么?我也不图别人真能少骂两句,自是问心无愧,也就不必畏首畏尾了。诸位长老要秉承公正,自然有所顾及,但检测刮骨问魂之术是我的职责所在,别人又能多说什么。”

    “话虽如此说,但言季夫子和你的苦心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了。”短须长老看向元婴修士,“你是禹字辈中的翘楚,百年内化神有望,倘若因为此等事被牵连,被影响,我大同书院损失可就大了”

    “我也知道!”元婴修士点头。显然,一个前程未知的孩童,如何比得上一个天恣卓绝的元婴修士重要。

    “知道也要做?”短须长老问,众长老看着。

    “也要做!”元婴修士平静的说。

    “为什么?”短须长老皱眉。

    “夫子之言,够吗?”元婴修士答,众长老皱眉。

    “道无长幼,道无先后,夫子之言,不够。”短须长老与之对视。言季上人已经位列渡劫大能,虽然出自大同书院,但并不会只考虑大同书院的利益,对于诸位长老而言,言季上人的话,要听,要敬,要推崇,但未必要做。

    “同门之义,够吗?”元婴修士指的是陈清平。说起来,他和陈清平并无多少交集。

    “逝者已逝,存者当思。死则有因,后人避之。以义乱理,也不够。”

    短须长老的意思很明显,陈清平已经死了,我们还活着,应该想一想为什么。意外死去是有原因的,以后的人应该避免这样。因为同门义气就让这个道理混乱,是不够作为你的理由的。

    “道之仁念,够不够?”元婴修士继续问。

    “大道无情,天地不仁。当为求道,可舍可弃。以仁释道,悖也。不够。”短须长老面色不改。

    “道之仁念”是修界非常有趣的一种观念,基本上和读书人提倡的“仁”差不多,只不过对象换为了修士。

    显然这是高阶修士维持修界稳定而提出的观念。毕竟,如果修士可以为所欲为,那么作为人族根基的普通人就会遭受严重压迫,一旦这种“修士――普通人”的阶级固化,那么矛盾就会愈演愈烈,最终应运而生的风暴必然把人族带向毁灭。

    但另一方面,一旦修士境界越来越高,那么人也会越来越理性化,而在修界的典故中,道之极限的天道,就是至公至理的存在。

    至公则无私,至理则无视。所以远古圣人阶的大能有过经典论述,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无所谓仁与不仁,唯理性罢了。

    而远古最后一位圣人阶大能,则把这个观点用换成《两童一命》的故事,写进了《道理》一书中。以至于后来的高阶修士中,大多又认为道之仁念是不合理的,在未来的修炼过程中是应该避免的,此时他们更推崇的是理性。

    书中问:今有两童,一贫一富,戏于河之两岸。忽有狼袭,两童危矣,恰船叟撑筏而来,自河东弃贫童不渡,反至河西以渡富童。贫童夭,其父告之县衙,责船叟不仁,见死不救。当问:船叟者,其仁乎?其不仁乎?

    显然,如果以仁为,船叟是不仁的,因为他舍弃了贫童,直接导致了贫童死去。但以理性来说,作为一个船叟,救下一个富童,可能就能获得一笔可观的财物感谢,至于仁与不仁船叟不是救下了一个孩童么?

    以理证仁,不以仁乱理。这是高阶修士的看法。但这种看法是不能推及给低阶修士和普通人的,因为他们境界过低,并不能很好的把握理性和私欲,容易出大问题。

    “言之有理,便随其理,够吗?”元婴修士笑了笑。这话便是说:既然说到了理,我也是在跟随这个道理呀,够不够。

    “哦?”短须长老有些讶异,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