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卷》第十九章:百舸飞流争抵岸(第2/3页)  虫洞惊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迟滞它的发展步伐。究竟采取何种策略?雷电已在乌云酝酿当中。

    随着移民的涌入,精壮劳力已接近万人,经过系统的训导后,给各大队相应增加了人手,各大队平均人数达到六百人。

    卫国还特意成立了一个常备两千人的禁卫部队,上午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下午则参加义务劳动,努力把它打造成战时能打,闲时可以劳动的特种部队。

    另外,卫国还拨出一千五百人,成立农场,解决天骄国的粮食问题,争取做到自给自足。在此基础上,卫国又拨出五百人成立畜牧场,饲养牛马猪羊,保障军事及国民经济的供给。

    天骄国工业、商业的骤然推开,迫切需要科技的进步,以及大量实用工具、军备武器的供应。光凭到邻国采购,既没有足够的黄金,也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而且,三大队开采的原煤,光靠马车运输,已是难以满足日益壮大的各方需求,最好能建立铁道线,制造人力脚踏铁皮车厢运输。但是铁道线需要铁轨,机车需要铁皮车厢,邻国可没有现成的铁制产品,要想及时配装,必须自力更生。因此,建立炼钢厂迫在眉睫。

    若想建立炼钢厂,原料来源倒不是问题。哈尔滨周边五十公里处就有现成的铁矿,储量大、埋藏浅,极易开采。卫国是哈尔滨土生土长的人,当然知道到哪里去建矿。金成鑫现在煤矿驻在,主营只能指望他来担负这个重任。虽然哈尔滨有许多项事务,等着卫国亲自处理、指导,但是其它已基本走向正规,大局没有问题,有的多是枝微末节的小事,通过金成鑫驯养的信鸽传递指示即可。建矿古代人无法独立完成,只能他亲自出马。

    卫国率领九、十大队,驾着五十辆大车,开拔到距哈尔滨五十公里的东北铁矿处,建立铁矿。从定位到挖掘,全都在卫国的掌控之中。余下的只是按部就班就可以了。

    卫国亲自给矿山制定了采挖作业流程,叮嘱开矿的呼热尔九大队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作业,不得违反,以免伤亡事故。卫国叮嘱王长盛的十大队在运输过程中,也要注意安全,保证铁矿及时运送到位。

    一切安排妥当,卫国又风尘仆仆返回哈尔滨,筹建炼钢厂、水泥厂。应该说建厂初期,都是土法上马,只能因陋就简,有啥用啥。从炼钢炉、铁水罐,到铸坯模具,都没有现成的可用,只能自己动手制作。炼钢炉先以红砖砌筑,铁水罐先以大锅代替,模具则以砂子垒砌而成,等待铁水成型后,再用铁模具代替。

    而水泥厂的原料则是石灰石、铁矿粉和粘土。有了铁矿石,铁矿粉自然就有,哈尔滨周边的黄土就是粘土,唯一欠缺的就是石灰石,哈尔滨周边的石山很多,派出沈耀腾的七大队采石,丘比岱的八大队运输即可。这项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需采完运回就行。但是卫国还是给他们制定了操作流程,防止或减少劳动事故的发生。

    九、十大队没有辜负卫国的期望,一个月后,终于运回哈尔滨十车铁矿石。当铁矿石几经辗转,运到五大队的炼钢厂时,众人全都激动得欢呼起来,如果炼制成功,天骄国以后就有自己的铁制产品了,届时,保障自己的同时,也可出口他国,换回硬通货了。

    苏烈的六大队也没有闲着,趁铁矿石运抵厂区的时候,立刻进行锤击、打磨,碎成矿粉。由于当时没有粉碎机,碎石只能通过人工。卫国盘算着等炼出铁来,要给水泥厂研制一台土法粉碎机,解放繁重的人力劳动,提高铁矿粉的质量,从而提高水泥的质量。

    看来,所有这一切后续工程,都仰赖炼钢厂的产品。因此,卫国只要能抽出时间,就往炼钢厂跑,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推动技术革新。从生产情形来看炼钢技术不断提高,炼钢工具逐步成型,而且,最为喜人的是,在日常的炼化工作中,竟逐步培养出一批骨干和科技人才,较好的支撑起炼钢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