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一二章 三宗罪(第1/2页)  大宋之重铸山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破都城,烧皇宫,毁宗庙。徐

    还的三宗大罪立即被绘声绘色,大肆传扬,一时间沸沸扬扬。

    毫无疑问,这是临安的手笔。秦桧和张俊在得到消息的时候,便理解了田师中的用意,自然会抓住机会。

    尤其是田张氏回到临安,带回田师中的绝笔信之后,一切都清晰明了。

    虽然丢掉了东京,算是罪过不过,但念在田师中拼死力战,不惜以性命给徐还的名誉沉重一击。秦

    桧着实不好怪罪,再加上张俊的惋惜与争取,甚至不得不以小皇帝赵昚的名义褒奖追谥,甚至追封了爵位,由其长子继承。张

    俊甚至打算将田师中的儿子送入宫中,作为小皇帝的伴读,作为一种潜在的回报和福利,却不想被田张氏婉拒了。一身孝服的她始终记得丈夫临终遗言,不愿在身处庙堂旋涡之中,故而以为亡夫守灵为由,带着子女扶陵返回故乡。张

    俊见其坚决,也不好拒绝,着人将其送返故乡。田张氏母子数人先是在家乡守灵,不久之后动荡渐起,一家人随即消失在视野中,自此再无人知晓他们的下落。临

    安城里,秦桧和张俊顾不得为了孤儿寡母大费周章,更多的心思用在局势的应对上。

    利用田师中临死的控告大做文章,煽动了一批老学究各种攻讦,谣言四起。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响起。临

    安城里,还有一座文澜书院,乃是徐还一手支持下建立。此处本就多有忠义之辈,其中不少人与高阳王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

    对秦桧等人的攻讦,文澜书院的先生和学子们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疑议,声称战火中有所损伤乃是常见情形。

    至于宫室宗庙到底是如何毁坏,是何人的罪过,应该仔细查证方可下结论,不可如此草率。

    与此同时,书院的先生和学子们提出了另一个质疑——吴皇后何在?皇后血诏何解?

    吴皇后的血诏经赵子彦送到了韩世忠夫妇手中,然后辗转送到徐还手中,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杀器。

    比太上皇的诏书还有管用,因为这是来自临安城内的声音,堪称是铁证如山。吴皇后出面的指正无疑最有力量。

    皇帝赵构并非自然死亡,而是被人弑杀!弑

    君之人乃是当朝宰相秦桧c枢密使张俊。

    高阳郡王起兵乃是奉诏而行,合理合法,乃是讨伐不臣,诛杀奸佞,为大行皇帝报仇的忠义之举。

    舆论的热点往往只有一个,尤其是这种相互关联,说法对立的话题。就

    好比后世的热搜榜,谁占上风一方面要看话题的劲爆程度,另一方面就要看传播程度了。

    文澜书院在士林,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影响十分巨大,话题与传播人物都自带热度,传播量可想而知。面

    对汹汹舆情,临安朝廷也试图想要辟谣,无论是太皇太后韦氏,还是庆国公,以及两府的宰相都出面斥责谣言。可

    是书生们只有一句话——除非吴皇后亲自出面辟谣。

    可是左等右等,吴皇后就是不露面,对外的说辞是大行皇帝崩逝,皇后悲痛,卧病在榻。

    消息传出,换来的则是更多的质疑,当真是病了吗?恐怕被软禁,甚至关押才是真的吧!风

    言风语自然不会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负责处理此事的庆国公对此头大不已,他多次劝说,甚至以吴家族人为要挟,想要迫使吴皇后出面说话。奈

    何吴皇后铁了心一言不发,面对汹汹舆情,庆国公反而不敢动吴家人,否则更会贻人口实。

    吴皇后不开口,临安朝廷的处境可想而知,奈何他们无可奈何。

    唯有严令临安府管控书生,压制流言,文澜书院对此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