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二章 茶叙 八(第1/2页)  大宋终结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既然周老头主动上门求合作,那么自己总要从中拿到点什么,才算不亏本。

    “有了,老头子不是刚才说自己在三司使和户部都有人么,他自己也算是帝国财政一把手,那么有些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份量肯定不一样!”

    想到这儿李煜随即道:“君老乃我朝理财圣手,当知朝廷财政的麻烦困顿之处,不在收不上钱,而在于无法准确计算全国钱粮收益吧。”

    周宗一愣“六郎这话内行啊,不错啊,外人看起来户部c度支部中拥有算筹高手无数,总觉得能将这天下钱粮财政之事理的清清楚楚,可哪儿做得到啊,很多时候只能求近似而已。”

    这也是李煜穿越后才明白的一个问题,在他想来户部那么多人算出的数据总没问题吧。

    但实际并非如此,由于计算工具的不发达,这时期户部的计算工作,往往就是把下面报上来的数字简单加总一下,没有余力去复核抽检。

    这也是中国古代缺乏统一通货所带来的弊端,华夏自古缺铜,偏偏人多地广,生产出的产品数量远超货币发行数量,这一情况一直到明中期输入大量白银,整个帝国货币体制变为银本位后才算得到解决。

    在此之前,各色铜钱作为基础货币,日常大额流通则靠绢帛丝绸来计量,而收租的时候,还要有绵麻布丝粟米等实物。

    这也是周宗之前怕他将德昌宫的金帛直接投入流通市场引起物价大规模波动的原因。

    其间的价格相互转换计量,简直让人抓狂。

    所以中央机构也就做做纸面加总工作,派巡视组下基层抽样统计复核这种想法是从来没有过的。

    到了宋朝算盘出现后,才使得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个时候王安石才有余力去搞以货币为税基的“青苗法”。

    按照李煜前世的观点,“青苗法”等一系列做法,从纸面上看非常先进,还包含这类似后世kpi考核的想法,这一切都是以大量计算工作作为基础的。

    放到宋以前试试看?

    只怕户部从尚书到主事都要集体上吊以示抗议。

    人手一堆小棍子算到死也算不出来啊,又不像欧洲政体国体都是一堆独立城邦王国,名义上号称一国,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华夏一个省都不到的面积,管理计算起来的难度当然不一样。

    华夏历来是以地广而著称,从秦朝起一直到共和国,县级行政区域的数量就没下过两千!

    盛世时中央政府统治力强大,全国县的数量在二千二百到二千五百间来回波动。

    碰到乱世,数量能到三千五朝上!

    光靠算筹,要能彻底厘清就是活见鬼了。

    既然中央政府缺乏抽查手段,那么在王朝初期帝大小官员还谨小慎微,生怕被捉了错处杀头,到了中后期,官员也变的油滑起来,对于各色数字的上报也就变得随心所欲。

    如此,庞大的中央集权体制还能保持下去?

    连最基本的收入支出都无法完全搞清,中央政府还怎么统揽全局?

    错误的基础数字,只能导致错误的决策过程和错误的行政结果!

    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收不住了。

    皇帝也好,重臣也罢,不是不知道里面的奥妙。

    但算力不够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拦路虎。

    一个巨大的帝国,不但要计算钱粮布帛茶盐铁的收入支出,日常的河工修理,救灾抗灾,军事调动,屯田戍边,其背后都是要大量的数字运算作为决策的依据和辅助。

    这些在李煜前世都不是问题exel拉拉就出来了,不行还有aess。

    可以说前世一个人的算力足以顶的上这个时代一国都不止。

    尤其是复杂运算方面,比如阶乘之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