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丁香收藏(第1/2页)  丁香花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截至目前,有145幅作品在国家各类展出中分别获得一c二c三等奖,284幅作品受到国家c省级表彰和奖励;有121幅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其中有24件作品被炎黄美术馆收藏);有4件作品被同仁堂博物馆收藏;400余件作品被联合国和世界知名美术馆收藏;1200余幅作品先后被选送到联合国和日本c韩国c加拿大c德国c阿根廷等国家展出;6000余件作品被国内外专家c学者和友人收藏;有40多幅作品作为全国美术教育教材;这些,都为姹紫嫣红的中国农民画园地,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经过40多年的创新与传承,逐步形成了颜色构图质朴c民俗气息醇厚c时代特色鲜明的农民画风格。凤城农民画队伍至今累计达到6000余人,农民画辅导教师100余人,知名画家40余人,骨干作者200余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创作队伍。凤城农民画作者李俊敏c李俊杰c刘丹c吕延春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农民画家。现在每年创作精品农民画500多件,商品画3万余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间艺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民间艺术属于本民族,属于全人类。这种返璞归真的社会现象,给广大民间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更加深远,更加悠久。

    李俊敏和李俊杰是凤城农民画的领路先锋。他们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凤城农民画的第一代画家。李氏家族祖传木匠c棚匠手艺,并擅长民间画彩头c民间剪纸c枕头顶c壁画c版画c彩棚画c毛草纸画等民间美术,他们惟妙惟肖的绘画作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一种独具民间色彩的绘画形式。他们在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同时,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进取,他们的作品既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又有民俗性与现代性融为一体的画风。

    回顾他们的创作:放牧回来,田间耕作,关东风情这些青年农民从田间地头找素材,反应农民日常耕作和生活的场景,以自由夸张c色彩艳丽,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为特点的凤城农民画,从那个时候开始萌芽c发展。

    凤城农民画主要以关东民俗为主要表现题材,体现了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反映的是人性中最质朴的情感与精神追求,这种特有的艺术价值决定了它具有稳定的市场价值和鲜活的生命力。

    凤城农民画是广大农民作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热潮中的亲历生活,感悟生活,用激情创作出一幅幅显示现实生活的新作品。这些作品,构图新颖饱满,色彩火爆热烈,形象纯真质朴,赋予丰富的视觉语言内涵和传承永久的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是农民作者从劳动生产实践中,提炼升华真实情感而创作的。凤城农民画饱蘸着浓郁的北国风情,色彩鲜艳夺目,装饰性极强。它不似学院派作品那样讲究技法,而重在表现生活的真实。像《责任田》c《村头舞会》c《东北大秧歌》c《驯兽》c《豆乡》c《扫尘土》c《犟牛》c《运白菜》c《看报》c《冰河饮牛》等作品,光看标题就可以想到其中所表现的内容。作者们往往用质朴的笔触,将这些生活的场景生动地表现出来。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言:“这些农民画虽土气十足,却有相当的艺术。

    凤城农民画的特点是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像姚凤林的《都是下蛋》c《扎绒》c《农家四美》,徐瑶的《苹果梨丰收》,赵广贤的《四季风》,吕延春的《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夏彦的《待客》,李子军的《三九天》,张玉艳的《巧妇》等代表作。

    可以说,凤城农民画现在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有一句话这样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被誉为“东方毕加索”的中国凤城农民画就属于这样一个范畴。以生活气息的浓郁c画风稚拙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