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汇通银号(第1/2页)  大明最后的藩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庄会长是说商会有意入股一家钱庄?”朱桓惊讶的问道,见庄则敬有些疑惑,恍然意识到他是没听懂“入股”一词的意思,解释道:“就是入伙。”

    “正是,下官自从出任会长之后发现商会中许多盐商都曾向扬州一带的钱庄借过高利贷,息钱少则四五分,高则达到一本一利,远超当地两到三分的息钱,盐商中已有人承受不住高息,将执照抵押给钱庄,照此下去下官担心这些钱庄会吞噬掉本地盐商的绝大部分利润。而且这些钱庄背后的东家皆是扬州等地的大盐商,目的还是要染指湖广的盐业。”庄则敬今日是专程为了向朱桓禀报庄文彬入澳以来的活动,期间很自然的就说起商会要入伙钱庄一事。

    朱桓对于盐商行会要入股钱庄一事并没有感到奇怪,毕竟明末时各地钱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荆州又是商业大城,钱庄自然少不了。

    令朱桓感到惊讶的是庄则敬对于钱庄的认识竟然远超当时世人的认知,已经有点后世银行的概念。

    在庄则敬的设想中商会入股钱庄之后不仅要向盐商发放贷款,而且希望盐商能将银子借入钱庄扩大放贷规模。

    要知道明代的钱庄兴起原本只是为了兑换铜钱。自从大明宝钞贬值,银钱公开流通,市场上私钱庞杂,各地私铸的铜钱成色、轻重不一,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专营铜钱兑换的钱铺,也叫钱店、钱庄、钱桌。

    到了明末时钱庄已经发展成不仅经营兑换,还发放贷款,甚至已经出现了两地联号汇兑的会票。

    但鼓励盐商将钱存入钱庄却大大超出了此时的钱庄功能,他本意是为了迅速扩大钱庄的实力,而且是以钱庄向盐商借款的名义吸收资本,这已经有了近代银行的影子,不过庄则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孤明白你的意思了,但两地钱庄之间资金往来保证安全?”朱桓惊讶过后很快意识到问题。如果发展汇兑业务肯定牵涉到资金流转问题,此时的驿递系统属于官方系统,为了传递公文而设。

    地方官府征收的税银一般是由地方卫所负责押送至太仓库,而民间如果运送大量现银才雇佣镖局押送,不仅耗时路途中损失风险也大。

    “下官在担任知府时曾听说有官员升迁入京,由于携带的金银太多,担心路上会有风险,想出一计,将钱交给富商换取凭证,等到了京师之后在到富商开在京师的商铺中提取现银,以此来规避风险,后来这种方法就在官场上流行起来,官员将凭证称之为会票。下官打算仿照此法,商人可将现银存入荆州的钱庄换取会票,然后到当地的钱庄分号凭会票支取。”庄则敬显然已经考虑成熟,甚至连会票如何避免假冒都已想到。

    “这不就是清朝时晋商发明的票号嘛!”朱桓心道,这种由清朝时晋商创办的票号所发行的会票究竟是不是从明末借鉴而来已不可知,不过在明末的史料中确实已经有会票的记载,只是当时专营会票的票号还未出现。

    “还是庄会长考虑的周到!不过本王还是要提醒一点。”既然庄则敬对钱庄考虑的已经比较成熟,朱桓也就不在过多插手,毕竟后世的票号或银行并不适应现在的环境。

    例如后世的银行放贷的资金来源是企业或居民的存款,而此时的富户却并无将钱存入钱庄的意愿,商人经商获得的财富大多都重新投入了土地,广置良田,大修豪宅。而且南北方富商大贾对待财富也大相径庭,北方富户多将金银藏于地下,许多富商家中都建有专门藏银的地窖。

    而南方的富商则将财富用于修建豪华的府邸庄园,蓄养众多的奴仆歌姬,用于维持奢侈的生活。所以家中并无过多的余才。

    因此此时的钱庄放贷的资金皆是由东家提供,东家与钱庄实际上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此时钱庄借贷完全是信用借款,凭借的是借贷人的信用和口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