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四章 食盐弊政(二)(第1/2页)  大明最后的藩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陈其猷对朱桓所说的“多输”一词赞叹不已,称其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目前盐政的问题所在。

    “先生,刚才你说大量的不法收入被盐枭c贪官及不法内商所得,本王还是不太明白。”盐枭即私盐贩子获益匪浅这好理解,自从食盐专卖开始,历朝历代都禁止不了私盐,可见其利润有多暴利,但贪官与不法内商从中如何获利朱桓还是不太清楚。

    “殿下,刚才说了朝廷刚开始时希望通过商人运输粮食到边镇,所以才规定必须将粮食运送到边镇的官军那获得仓钞,然后用仓钞去都转运盐使司换取盐引,然后再卖至朝廷指定的地方。因此就形成了边商c内商c水商之分。边商先购买粮食运到边镇,获得仓钞,然后将仓钞卖给内商换取盐引,因为盐引不能马上就能支取食盐,所以内商再购买仓钞时只需支付定金即可,等到盐支取出来后再付剩余的钱,所以有些内商就打起了注意,去贿赂转运司的官员,故意让支取食盐的时间拖延几年,这样内商就不用马上付给边商货款。然而边镇的粮食不能断,官军于是强压边商先行运粮,如此一来边商无力承受,只能找内商借款,内商借款给边商之后,以此来压低仓钞的价格。等内商用盐引支取了食盐之后,由于食盐都掌握在内商手中,水商只能从内商手中购买,因此内商又能操纵卖给水商的价格,从而获取暴利。这些内商主要以徽商为主,他们借此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本王听明白了!”朱桓沉吟了一会说道,说白了这些徽商充当的时金融家以及渠道商的角色,一方面向边商提供借款,既可以获得利息,又可以压低仓钞价格。另一面由于控制了食盐获取的渠道,又能抬高卖给水商的价格,这钱赚的可真容易。

    朱桓想到这突然灵机一动,问道:“先生,如果这内商的角色由官府亲自来做呢?”

    “殿下的意思是。。。。。”陈其猷楞了一下,好像明白朱桓的意思了。

    “都转运盐使司本身就具有转运食盐的职能所在,如果官府能充当内商的角色,直接持盐引收购灶丁手中的食盐,然后加上运输的成本以及朝廷所收取的税以此售卖给水商,如此一来所有生产出的食盐皆可以收到税,朝廷的收入也会增加,食盐的价格也会降下来,百姓也能够买得起盐,不至于食而无味,如此岂不是多赢?”朱桓兴奋的说道。

    “殿下还是低估了这些内商的能力,殿下可曾听说过袁世振?”没想到陈其猷摇了摇头说道。

    “袁世振?是何人?”

    “袁世振乃万历年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后来以按察使身份梳理两淮盐务,提出“纲法”,当时盐引羁押严重,甚至有长达二十几年的盐引无法支取,袁世振上任之后将盐引分为十纲,编为纲册,每年以一纲用羁押的旧盐引,其余九纲用新发的盐引,由于当时内商手中羁押了大量的旧引,引起这些内商不满,纷纷抵制,以至于此法完全不能实施。后来只能增加旧引得数量尽快使内商手中羁押的旧引用完,才得以实施。所以殿下不可低估这些人的能量。”

    朱桓不以为然的说道:“就算他们有再大的能量也只是商人而已。”意思很明显,胳膊拧不过大腿,这些商人难道还想跟朝廷作对不成?

    “殿下,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殿下就不得不考虑了!”

    “什么原因?先生请说!”

    “嘉靖年间曾经出现过一次盐引壅积的事情,导致朝廷收入大减。朝廷为此调查发现原来自弘治年间起就有外戚及宗室向皇帝请求购买盐引,孝宗皇帝因觉得他们出钱购买,朝廷会获得收入,因此就同意了,到了正德年间,武宗皇帝因在宫中修建豹房需要大量的钱,因此卖给这些外戚及宗室的盐引越来越多,这些外戚及宗室拿到盐引之后勾结官员,将盐引反复使用,而且一用就是很多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