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华山之巅(《》) 第一章 诛奸(第1/3页)  笑傲江湖前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骄阳似火,赤日流金,正是六月天时。

    两京官道上,一个劲装结束的汉子正在纵马狂奔。那汉子身材颀长,剑眉星目,英气勃勃。只是天气炎热,道路上行人稀少,这一人一马汗流遍体,疲累不堪。那汉子二十余岁,腰间挎着一柄长剑,奔得一个多时辰,便不再催马,又小跑得一阵,勒缰下马,人马稍事休整,之后便又上马狂奔,过函谷关后,继向东行。

    这函谷关,可是史上第一要隘。周汉隋唐时行“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是为两京。两京之间的道路,即两京官道,早在西周时即已修成。其中自潼关至崤山这一段,北靠黄河,南接崤山,道路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函谷关即建于此。关西称“关内”,关东称“关外”,皆指函谷关而言。自古此关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诚为两京锁钥,历朝历代都是通衢咽喉c兵家必争之地。古书记载,春秋时,函谷关守关关吏尹喜,一日登楼,仰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后果遇老子乘青牛而至。尹喜求之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世上遂有《道德经》。书成后,传之尹喜,尹喜即为老子第一代传人。老子过函谷关,西渡流沙而去,从此不知所踪。故此关不但是地势险要之战略要塞,更是史上道家文化之发祥地,名人c名著c名关,相得益彰,天下知名。

    那汉子过函谷关后,夜住晓行,一路向东,第三日过午,进了洛阳城,在城门不远处找了家小客店住下,让小二把马牵去饮水喂草,自己来到客房内,解下腰间佩剑,又叫小二端来清水毛巾,将头脸擦得干净,顿觉神清气爽。那汉子拿出一两银子丢给小二,道:“小二哥周到客气得很,拿去喝了茶罢。”那小二顿时大喜,话也多了起来,说道:“客官如此豪阔,一看就是个贵人呐。您要什么饭菜,我给您端到这里来慢用可好?”那汉子道:“稍待晚些,再吃不迟。我来洛阳,是投亲眷来了。洛阳城里有名的大户,夏志青夏大老爷,是我远亲,多年不曾走动了,待晚些我去买件干净阔气衣裳,明日再去拜见。”小二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结结巴巴道:“这这夏老爷吗?可不得了,是个大户,是个大户。”那汉子又道:“我和我这老舅,得有十多年不走动了罢。不知他这些年怎样。”小二道:“这夏老爷,原来便阔得很。这几年大儿子在衙门里做事,小儿子在家里帮衬家务,是个大户。”那汉子道:“不知名声如何?”小二看一眼桌子上明晃晃的宝剑,支支吾吾道:“还好,还好,在洛阳城里还好。客官若没别的吩咐,小人告退。”那汉子却不依不饶,“小兄弟但说无妨。实不相瞒,我家里日子过得紧巴,这次是找我这老舅打秋风来啦,哈哈!若我这老舅不通人情,那我就去看他一看,这打秋风的话不提也罢,却免了面情上难看,你说是不是?”那小二面有难色,支吾道:“夏老爷虽豪阔,肚量却不宽宏,收租子时,那大斗进小斗出的本事,据说是洛阳一带首屈一指。”小二说完后,紧盯着那汉子的面色,生怕他一不高兴,将那一两银子要回去也就罢了,别再讨一顿打。岂知那汉子并不发作,若有所思,道:“谢了。我这老舅家中表既在衙门里做事,官面上必然来得。却不知他们一家,待下人佃户如何?”那小二摇头道:“哎,不说也罢,不说也罢。客官歇一歇吧,稍待便是晚饭辰光,小店里新进了几坛汾酒,待会尝个鲜,多喝几杯。”见那汉子没甚吩咐,便带上门走出。

    那汉子走到床边,脱下外衣,盘膝坐在床上,打坐了一个时辰,也不带剑,穿上外衣,出门信步而行。那洛阳城位当国中,自三代起便是繁华胜地,虽数被兵隳,却是屡败屡兴。那汉子熟识道路,走到直贯东西的一条大道上,一家家门面细看下来,直走到一座高门朱户前方才停下。定睛细看时,只见那门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