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五(第1/2页)  涞河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远东广场总共有十六栋四层的大楼,分成四排,每排四栋,每栋的大小结构都相同。金光酒楼是沿着苑东路第一排最南端的一栋,往北依次是“美人岛”和“国色天香”。最北端靠近涞河边的这栋是个大卖场。走过大卖场,再翻过苑东桥,就能到达地铁站。地铁站距离河边有一片空地,当中有个圆形的大花坛。顺着河边的台阶而下就是河边小径。“涞河桥”洞下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就是从这里上下的。家远每天就在这个花坛边拉琴。

    家远是云南人,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只是个十五岁的孩子,那个时候我就租住在涞河湾的小屋子里。家远天天身上挂着一串葫芦丝走街串巷,边走边吹。有很多个早晨,我会在他吹的一首熟悉的曲子中醒来,当时我并不知道那曲子叫《瑶族舞曲》。后来我用十块钱向他买了一管,但怎么也吹不出调,就让他教我,就这样我们渐渐熟悉起来。

    家远说他就姓家,叫家远,这还是我平生第一次听说有这个姓。他说他特别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小提琴,但是没钱学,就出来卖葫芦丝,想存点钱明年再学。那个时候我总在休息天弄几个小菜喊他一起吃,我还带他去过外滩和动物园游玩过。可是我们在认识了大半年之后就失散了。

    两年前的中秋夜,我在金光酒楼和黄金光喝完酒之后,沿着马路往回走。走到苑东桥上,我停下了脚步,举头遥望一轮圆月,不禁怅然。想想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都事业有成。再想想自己当下艰难的处境和未知的明天,想着自己半生潦倒,一事无成,不禁百感交集,几欲落泪。就在这时,隐约传来悠悠的小提琴声。一首旋律凄美而忧伤的曲子,时而低沉,时而悠扬,如泣如诉,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让我更加酸楚起来。我循着琴声走过去,在地铁站边的花坛旁,看到了拉琴的是一个瘦弱的男子。他穿着黑色的长袖t恤,黑色的牛仔裤,头戴黑色棒球帽,扎着马尾,下巴蓄着小胡子。在他的面前放着个敞开的琴盒,里面有零散钱币。我往琴盒里放了十块钱,想等他拉完之后,问问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这时琴声却戛然而止。拉琴的人怔怔地看着我的脸,轻轻唤了一声:“雨哥,”我一头雾水,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他又叫了声:“雨哥!”这回声音大了许多,激动得有些颤抖,“我是家远……”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十八年后能再和家远重逢。多年来我每当听到《瑶族舞曲》的旋律,就会想起这个瘦弱的孩子。家远告诉我说他那年离开上海的时候找不到我,无数次打我寻呼机,终无回音。后来他回云南又上了两年学,并且考上了当地的音乐学院,后来因为没钱上又辍学了,无奈之下又来到上海。家远再次来到来上海之后,干过很多工作,但是都不顺当,最后选择了在这里拉琴,一拉就是十年,没有挪过地方。刚开始的时候,家远的收入并不太好,后来远东广场建成了,人慢慢就多了起来,关键是有很多ktv上班的女孩,会在下班路过这里的时候,围着他点曲子。所以他选择的工作时间是下午五点到凌晨两点多。家远说他已经结婚了,女儿上一年级。妻子在老家的幼儿园当老师,每年暑假都会带着女儿过来陪他。他还说等他赚够了买房子的钱就回老家,再也不出来了。

    我到地铁站的时候,家远正坐在花坛沿上调音,我把刚从超市买来的饮料递给他一瓶,他打开喝了几口。见我没话说,就站起来冲我一笑,把琴架在了脖子上。

    家远第一首就拉《人在天涯》,我知道是专门为我拉的,这是我最爱的曲子。那年我就是听着这首曲子找到他的。随后他又拉了《瑶族舞曲》、《逝去的诺言》、《盼三年》……都是我喜爱的曲子。我正沉醉其中,手机响了,振的我大腿发麻。我打开一看,是晓君发来的信息,说要开饭了。我站起来对家远说:“夜里吃夜宵,”家远点点头,琴声并没有间断。在我走上苑东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