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五十七章 关中(四)(第2/5页)  楚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于韩谦当初助王邕发动兵变反致。

    所以梁国君臣,对赵孟吉的接受程度较高。

    对王元逵,大梁君臣的感观就差多了。

    王元逵是河朔惊变最直接的罪魁祸首,引蒙军南侵不说,还甘为蒙军先驱鹰犬,一路衔尾追杀大量的梁军,与梁军旧将血仇极深。

    要是王元逵掌控更大的底牌,又或者说成德军的归附,能极大改变战局的走向,韩谦或许会努力去说服顾骞、周道元、荆浩等人,以更优待的条件招降成德军。

    不过,相比较赵孟吉,此时的王元逵陷入外无援兵、三面受敌的困境,大梁兵马在关中占据绝对的主动,不要说顾骞等人了,就是韩谦也不会为避免三五千人的伤亡,而留下什么隐患来。

    因此对王元逵开的条件,甚至可以保留雍州郡王的爵封,使每一代王氏子弟降一等恩袭封位,议政院也可以给王元逵留一席之地,但王元逵必须无条件将所有兵马交出来接受整编。

    与赵孟吉不同的是,王元逵干了逾二十年的封疆大吏,其在投附蒙军后一路攻城掠地,都极顺利。

    在王元逵看来,是兵权给他带来这一切,这使得他即便到山穷水尽之时,也不大可能轻易放弃兵权。

    在李知诰率部进攻岐州之时,冯宣就已经有率部从北部封锁、拦截成德军北逃庆原的觉悟,在王孝先葬身火海,收复岐州全境之后,他就先率一部兵进入岐州西北的岐山。

    不过,在陇右军从西翼攻入关中之后,韩谦传来的诏旨就明确规定了,进攻关中的三路兵马,华潼军、商洛军、陇右军需要协同作战,并明确荆振为主帅、孔熙荣、李知诰、冯宣为副帅,共同商议后续的作战计划。

    也许是荆振他本人就无意招降王元逵,数度派信使赶到岐山见冯宣,要求冯宣不得过于急切将渭水北部的兵马集结到岐山,更不得过早往东派出兵马进入泾水沿岸,以便给王元逵留下谈判不成,犹能沿泾水北逃的假象。

    孔熙荣、李知诰两人也并没有反对荆振的决定。

    相比较调动不计其数的兵马、战械,去围攻坚固堪称天下之最的雍州城,不知道会拖多久才能

    将雍州城打下来,要是有可能,他们都希望能将成德军从雍州城诱入渭水以北、泾水以西的渭北平原打歼灭战。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以最快的时间结束掉关中战事。

    关中战事能否干脆利落的收尾,亦或是拖延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都无法攻下雍州军,对后续北线及东线的战局,甚至对梁楚、梁蜀之间的关系,都有着极微妙而直接、深远的影响。

    冯宣也是在等到王元逵派兵马进一步增强对池阳、醴泉两地的控制之后,才下令侯莫、曹霸、卢泽、李挚等部步骑,从岐山等地东进。

    岐山到泾水河谷南部的池阳城仅有百余里,但渭北平原这几年来战乱不断,道路受到严重的破坏,也没有谁去修缮。

    而除了渭水最大的支流泾水外,在渭北高原的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有大量的溪河发育,从北往南纵向流入渭河,加上千百年来渭河两岸的土地得到充分的开发,浇灌农地的渠道体系也相当的发达。

    然而原先架设于这些溪河、渠道之上的浮桥、木桥,这些年来都没有人修缮,或遭洪水冲毁,或遭到人为的破坏。

    这些都极大阻碍了冯宣等部东进的速度。

    当然,这也是他们早就预料得到,甚至明知如此,也故意拖延着没有急于调辎工营北上修路造桥。

    这一切就是为了在战略上,给王元逵、王茂制造还有机会北逃的假象。

    当然,等到冯宣具体从岐山等地往池阳、醴泉方向推进时,沿途皆是破损的路桥,那真是急得要骂娘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