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是个顽皮的孩子,总是把自己当成这个世界的中心,因为他在家里一直就是中心,在母亲的单位里也一直都是孩子王。他不是长得最快的那一个,也不是长得最漂亮的一个,他是一群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中思想和思维长得最快最好的一个。
不管学什么,宁声涛总是快人一步。在同龄甚至大到范围在五岁之内的孩子中,宁声涛从来都是最有主意最有担当最有行动力的一个。
在一个科研人员扎堆的单位里,除了工人的孩子们之外,博士硕士学士专家教授工程师农技师等也有大大小小的孩子。在一堆高知家庭养育的孩子们当中,宁声涛从来都不是一个被人忽视的角色,他总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存在和价值。
没有大学文凭的母亲之所以能到这样一个单位上班,完全依靠着宁声涛的舅舅和舅妈的影响力和活动能力。八年知青生活,在一批又一批的知青返城之后,宁声涛的母亲包桂兰眼泪哭干,才终于熬到了回城的机会,来到这样一家科研单位,成为单位中的子弟学校教师。
父亲宁原基本名宁福山,与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宁福海c宁福永都是家族中福字辈的一代。可惜父亲不喜欢这么庸俗通俗的名字,自改姓名为宁原基,“原”字来自伟大诗人屈原,“基”来自元末明初军事家c政治家c文学家刘基。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往往自己认真选取的名字,总是一种对这个人的内涵c理想c梦想c志向的表达。
宁声涛在懂事之后,也非常崇拜父亲佩服父亲的远大志向,于是也把父亲给的名字宁成改成了宁声涛。取自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变化“于无声处听惊涛”。还煞有介事的把哥哥宁涛的名字改成了宁广涛。
因为成分问题,政审这一关永远过不去的父母在年轻的时候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包桂兰从此一直顶着黑五类的帽子,再也没有进过大学。一个品学兼优c活泼能干的少女到了古稀之年仍然感到一丝遗憾。
宁原基的家庭出身也属于地主成分,所幸一切都有自己的父亲顶着,游街批斗下狱都是父亲承担,不像包桂兰的父亲“畏罪自杀”在包桂兰四c五岁的时候就自绝于人民,所以包桂兰所遭受的痛苦稍稍多于宁原基。看着一个又一个远远不如自己的同学考上清华c北大c人大c复旦c川大c重大这些名牌大学,宁原基只能卑微的混进同学的教室偷偷的听教授们的授课。直到社会上再也不讲究成分和出身,宁原基才一圆读大学的梦想,那个时候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
父母都是读书的好材料,却因为历史的原因而没有机会好好读书。因此,他们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儿子宁声涛的身上,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宁声涛的读书能力。
宁原基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有用的人,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一个人能不能成为有道德的好人,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反省能力。因此,宁原基从小就注重培养宁声涛的观察能力c表述能力c思考能力c想象能力。在包桂兰的协助下,宁原基很满意自己对孩子的培养杜绝了“养不教父之过”的局面。
为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宁原基研究了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一个子弟校教师和一个民办学校教师,两人得天独厚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宁原基从小就把书当成玩具来对待,把各种益智游戏当成生活,把思考和提问当成如同呼吸和食物一样的要素。
生活在郊区,可每周宁原基夫妇都会带着孩子到城里去游玩。“孩子的成长,家长的陪伴和引导非常重要”的观点到了21世纪之后被普遍接受,宁原基夫妇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明白。
当宁声涛发现在书中学到的东西在现实中使他显得比别的孩子更聪明更能干更有效率更有成就感,于是宁声涛开始了一种把书籍当成神灵来膜拜的生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