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9章 衣锦还乡(第1/2页)  左或右,只是无法回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原来的慕容知府因为吏治松弛,已被贬往他地降职使用,新来的知府叫张铮,官声不错。学政、都监还是原来的熟人。

    “刚刚听手下人报告,勇毅侯萧侯爷回乡探视亲人,我等得知消息便赶了过来,聆听老小萧侯爷指示。”

    张铮虽说新来,知道这位侯爷的厉害,虽说自己奉公守法,可天下有哪个官员经得起鸡蛋里挑骨头呢。

    “知府大人客气了。本侯只是回乡探望亲人,本意不想打扰各位父母官,倒是各位抢先过来拜访,倒是本侯失礼了。”

    萧隽一一拱手过去,然后逐一问候。

    问巡抚黎城新任县令政绩如何,问都监杜汶府军训练状况,问学政办学有什么困难。一通闲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找到存在感。

    就学政提出的办学堂问题,详细询问了运作方式。先生如何请,学堂靠什么维持,然后,提出了一个初步的设想。

    “本侯拟在潞州开办一批初级学堂。何为初级学堂,就是招收八岁到十二岁的穷苦人家上不起学的蒙童,让他们识的几个字,会简单的算数。比如吧,以认识一千个字为标准,会丈量田亩能记账这些基本要求。学政大人以为可行否?”

    学政挠了挠头,“这思路倒是好的,就是开办容易维持难啦。”

    “每个学堂投入五千两银子,这钱主要是用来购买学堂的公产,买些田亩收些租子作为每年学堂的日常费用。完成初级教育之后,将那些聪颖又喜欢读书的孩子选拔出来继续送到高级学堂深造,当然,这费用还是我来投入。”

    学政大喜,只要每所学堂能有五千两银子的投入,哪有办不好的事。这个创举如果能实施下去,那自己可就能赢得更好的官声了,前程无量啊。

    “潞州有七个县,每县办一个学堂,那就是三万五千两银子。每个学堂按照招收二百蒙童算,那每人一年的费用该是多少?”

    “此事的难点不在于学堂投入的银子有多少,而在于如何去说服那些贫苦人家把孩子送来读书,在乡下,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算是一个小劳力了。家里放牧家禽,打猪草,养鸡养鸭很多事情的。”

    这是季子正作为幕僚第一次在萧隽面前发表高论。

    这个意见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大多数人对于读书识字是个奢望,只想着每天吃饱的家庭他是不会在意孩子是不是读书的。

    知府张铮开口说话了。

    “季子先生说得对,这件事我们可以分着几步走。首先让各县派人下去先摸底,了解下有多少家庭愿意让孩子来读书识数。第一年,如果招不满学生,那么衙门就可以下个命令,对于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必须强制入学,不然就加征税收。”

    一直没说话的都监杜汶也开口了:

    “今后首先在我府兵中立个规矩,凡是识字的优先提拔。以后各个衙门也可以定下规矩,不识字的一律不许担任公职。”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还得烦劳学政大人多多辛苦。多走访一些人家,多征求一点社会贤达的意见,拿出一个劝学的章程。知府大人也要责成各县都把这事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这是造福乡梓的好事情,我们一定尽力。”

    知府和学政都纷纷表态。

    “第一批初级学堂的银子五万两我放在我爷爷这里,谁先把准备工作做好,谁先来审批银两。”

    老爷子也被这个劝学计划打动了,

    “行,各县拿出计划后我亲自去查看。各县县令都兼山长,张知府,各县的办学情况都要纳入每年的吏治考核。办不好,板子首先要打在县令的屁股上。”

    萧隽拿出五万两银子来建学堂,一个确确实实想为祖籍地做点事情,让老爷子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