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3章 寻贤中大(第1/3页)  金钱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九月初,“李辰拒绝内陆政协委员一职”的新闻,在香江引起了巨大轰动。

    在《南华早报》报道这件事情后,虽然那些大报普遍保持缄默,但香江一共有2000多家媒体机构。那些小报可不管这些,况且他们的政治觉悟没这么高,也很难看透这背后的阴谋。

    一天过去后,见李辰似乎没准备做什么反击,以《星岛日报》《东方日报》为首的台岛派报纸,也快速加入报道行列,于是这则新闻迅速在香江发酵,快速形成庞大的舆论潮。

    是的,这件事情如果李辰真的想要遮掩的话,凭借汉唐传媒及他个人在香江的影响力,完全可以在当天就将这件事扼杀在最初阶段,但他也很想看看各方对此事的态度。

    于是,在他保持沉默后,势态扩大了……

    李辰并没有关心眼前的新闻乱局,他正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微服私访”,等候一位“高人”下课。

    杜立中,香江中文大学古文学科教授,鲁省著名的杜氏家族第二十七世孙。

    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封疆大吏、天下直臣、文坛旗帜人才辈出。明清两朝中秀才347人,中进士12人,入翰林6人,还有举人8人,文官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39名,以“一门十二进士”“父子兄弟伯侄六翰林”“四代为相”“满门皆清官”而闻名华夏,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的美誉,在历史的长河中600多年长盛不衰,乃历史一大奇迹。

    杜立中的七世祖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六世祖是一代帝师兼咸丰皇帝的左膀右臂杜受田,五世祖是清末“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虽然在民国时期杜家已经开始没落,在解放后更是遭受镇压与批斗,但杜家的家学渊源以及帝王之术从未断绝。

    杜立中正是余英时教授口中的“胸有经韬伟略之人。”

    这位“高人”是余英时教授介绍给李辰的。昨天李辰去汉唐博物馆探视西方馆和清代典藏馆的展出情况,恰巧遇到了余英时教授也在巡馆。

    这位老先生已经完全不过问中文大学教授的工作了,除了偶尔参加李氏大院的聚会,现在全身心扑在汉唐博物馆,最近正在编撰《中华文物编年考》这部博大精深的文物志。

    李辰半开玩笑的让老先生推荐一位师爷,谁知道老先生真的很严肃的向他推荐了这位昔日的同僚,并对这位人选胸中丘壑赞不绝口。

    于是,就有了今天李辰的“隆中求贤”之举。

    香港中文大学是由新亚、崇基与联合书院合并而成的第一所中文大学,后来迁至沙田,是中华传统文化在香江传播的主阵地,先后聚集了钱穆、唐君毅、牟宗三、林语堂、劳思光、刘殿爵、饶宗颐、余光中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来校任教,这里同样是“新儒学”传播阵地之一。

    因为正在上课中,偌大的校园内很安静。李辰看了看手表,还有一刻钟才下课,他便坐在教学楼杜立中办公室前的台阶上,坐等教授下课,同时琢磨最近一段时间的事情。

    商场上的竞争他还真不怯场,他的见识高度及应对经验绝对能跻身顶级企业家行列,但商场外的手段让他很伤脑经,他需要在很多势力之间保持某种平衡,同时还不能丢失自己的底线。这次欧洲之行虽然收获巨丰,但同时也让他殚精竭虑,如果再来一次,他估计自己会崩溃。

    不一会,下课铃声响起,校园中顿时喧闹起来,似乎一瞬间,变戏法似的每个角落都充斥了朝气蓬勃的学子。

    来了,李辰看见教师楼的转角处,走过来一位五十岁的中年人,戴着圆框眼镜,一身西服很整洁,打着领结,给人的印象是很注重仪表,此人正是杜立中。

    李辰拍拍屁股,站起身迎了上去,远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