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三节 君命有所不受乎?(第1/3页)  南宋锦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心中骇异,不知孟沁祥何以说出这般不吉之语,但我又深知她素来端方大气,并非妄言之人,既然这般说了,一定有她的道理。

    但我还是忍不住将她拉到一边,低声道:“孟姐姐悄声。”这种话,被人听见,便要无端起风波的。

    孟沁祥向我报以微笑,以示感谢,随即又转忧色:“听说因为大郡王在边境时,调遣兵力不遵军令,有人参报官家,官家才将大郡王调回京城的。”

    调遣兵力不遵军令,这的确算不得小事。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要看君王是否是个明君。

    当年司马光相公可以说出这样的至理,与他所在的明君治下也有着莫大关系。若非仁宗皇帝天纵英明又宽厚仁德,朝政清明,群臣敢于直言,所以这样的道理,才会从孙子兵法中淬炼升华,出现在资治通鉴之中,永为后人警示。

    若是放在如今,这样的道理,却又有几人敢于直言更遑论身体力行地实践了。爹爹因言获罪好在终究被免了罪,可是岳武穆公却落得个风波亭惨死,至今不敢有人在皇上面前为他平反伸冤。

    当今的皇上对用兵之事非常小心,对武将又有着莫名的忌惮,而对于开战,态度几乎可以用“讳言”两字形容了。

    虽然大郡王一直在西南边境上,平复一些蛮夷部落的动乱,并未出现在北方边境,对金国作战,但皇上忌惮武将的态度,想必不会因此而缓和了。

    我想了想,道:“也就是说,皇上将大郡王调回京城,刚好遇上江西的内乱,所以又让大郡王去了江西。而大郡王回到京城,甚至也没有见皇上一面。”

    皇上是不想见到大郡王,还是,直接便没有准备给他解释的机会

    孟沁祥道:“便是这样,我才觉得事情有些不好。”随即压低了声音:“昨天大郡王的夫人从府上托人带来消息,问我是否有办法,求见官家一面,只以小县君为由。”

    我奇道:“郡王夫人”

    郡王夫人与孟沁祥,除了一个小县君,是本不该有交集的两个人。何况郡王夫人本身也有封诰,而孟姐姐只是一个八品女官小殿直,何以

    “我见过郡王夫人一面,是这个月初的时候,郡王夫人将小县君送到宫中。”孟沁祥道:“当日不过是一面之缘。昨日郡王夫人传信,言道她出身寒门,娘家无权无势,她自己在宫中更无近交,但她中夜自思,越想越觉得,大郡王处境危险。最要紧的是皇上以郡王府上无人照应为由,下令让郡王夫人带着两个孩子进宫入住。”

    看起来,皇上虽将因为擅自调兵而被参奏的大郡王调回,但也给没有给予惩处,反而让他去平息江西内乱,似乎是不计前非、委以重任的样子。

    又因为郡王夫人临产在即,府上乏人照应,故而将他们母子接进宫中。

    事情从明面上,的确看不出皇上有什么做得不妥的地方。

    但我与孟沁祥是一样的心情,能够隐隐从其中感到不详。而大郡王夫人的担忧,看来也非无端担心。

    我沉吟片刻,道:“只怕孟姐姐你单单以小县君为由,未必能够有用吧。毕竟大郡王历来便是常在边境的。何况此时,内乱的事情明显更为紧急”

    “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理由”孟沁祥摇头道:“官家对小县君,确然是十分喜爱的。恐怕也只有以她为理由,官家会有几分动心了。”

    因为小儿女之事,将正在平叛内乱的郡王召回,那皇上岂不是要负上处事不明、不分轻重缓急的名声何况大郡王乃是常居边境的干将,恐怕就算皇上肯将他召回,他自己也不愿留下卫平叛的乱局回朝吧

    我问道:“怎么不去找徐惠妃呢”

    徐惠妃是海康郡王的养母,她对海康郡王自然应该是极为关心的,况且她与皇上相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