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二章围城打援(第1/3页)  一些小史南北朝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也许因为共属于一种文化,有共同的生活习性和思维方式,所以自古中国的军人都比较善于打内战,在这些战争中都有一种代天行棋,谁与争锋的气魄。

    襄阳城外,一万将士聚集在檀溪河边,捞起竹木,旁边早已等待多时的数千名能工巧匠,一拥而上,在一月之间打造了3000艘战船。

    在取得了荆州有力的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支持后,公元501年,萧衍兵发襄阳。韦虞,吕僧珍,昌义之,柳庆远,郑绍叔,冯道根,康旬,张惠绍随军出征,王冒,曹景宗为前军大将,顺汉水南下,围攻郢城。汉人打仗,打的就是粮草。当时的情形是鲁山和郢城分居长江南北两岸,两地的供给由位居长江下游的西阳和武昌源源不绝的通过水陆两地送入。而起义军的粮草则由居于后方的萧颖胄从荆襄两地也是通过水陆两地向前线输送。

    “将军,我军当分兵围攻西阳和武昌,切断敌军粮道,郢城自会不攻而破。”

    众将纷纷建议道,明显这是一步显而易见的好棋。

    “两岸江面狭窄,倘若我军强行穿越敌方辖域,沿江下行,必定会招致岸上敌兵的弓箭袭击,鲁山的房道寄必会趁机切断我上游的粮道,到时我方必会处于不利之局,我的看法是留下前锋营王冒曹景宗继续攻打郢城,我率尔等主力包围鲁山。这样无论是水路还是旱路都能保证我军粮道通畅。随后我切断齐军下游的粮道,两城必为孤城,拔下两城,天下就有半数掌控于我手,大事将成矣。”

    萧衍胸有成竹地分析道。

    起义军立刻按计行事,分别攻打郢城跟鲁山,而此时,萧衍却忽然下令,全军停止攻击,众将又是纳闷不已,纷纷问道。

    “将军,如今两城已是孤立无援,攻下如同探囊取物,却为何围而不攻?是何道理?”

    “我在等待萧宝卷的援军”

    萧衍说道

    “将军,若敌方援军到时,致我军于前后夹击之势,又当如何,应该在敌人援军到来之前,迅速攻下两城,顺流而下,趁势攻下金陵,方为上策。”

    正说着,忽闻探马来报

    “报将军,齐军前军主帅陈柏之聚集各路人马分兵13路,已兵至武昌,正向夏口赶来。”

    听得此讯,众将尽皆哗然,却听萧炎说道

    “传我令去,全军拔营,移至高处,准备好战舰,三日过后,全歼敌军。”

    “什么,将军,平地之间,准备船只何用。”

    众将更是纷纷不解。

    “哈哈哈,稍时众位必会明白”

    萧衍走出帐外,抬头仰望晴空万里的天空,徐徐的说道。

    众人虽不十分的明白,却都按计行事,拔下营寨,运了粮草缁重,拖起战船,将军营移至高处,而此时已得战报,中央军已兵至夏口,与低处险要之地安营扎寨。这时,忽然风声大作,乌云密布,瞬间倾盆大雨,犹如瀑布般洒了下来,却一时不得停歇,如泼水般连续下了三天三夜,致使河水暴涨,原先的低洼旱地皆变成一片汪洋,将13路中央军尽皆淹没其中,众将方才恍然大悟,连忙驾上原先准备好的战船,一路掩杀,将中央军援军杀得大败,陈伯之万般无奈,只得请降。

    仅此一役,众将皆十分的叹服,连声赞道。

    “将军真乃神人也,如何算得,这金秋时节,却有如此大雨。”

    萧衍得意的笑道。

    “为大将者,当知天时,晓地利,我自幼便深习五行八卦,观天之技对我来言乃雕虫小技耳”

    很多时候,声望就是在每一次战役胜利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加湖大挗,而且是以这种皆近天人合一的方式获得,给两城的士兵带来极大的震撼,在这种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投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