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四四章 拉拢(第2/4页)  大宋第一公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进士科考试的,偏巧那年他老丈人晏殊当大主考,需要回避,只得参加当年的制科考试。

    再如苏轼、苏辙兄弟,嘉祐二年(1057)已经中了进士,还不甘心,又双双参加了嘉祐六年(1061)的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据宋人郎晔考证,苏轼应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这和苏轼后来的自嘲甚相吻合——在经历了多重磨难后,苏轼不无感慨地叹道:“当年应制科考试,成绩甚优,于是飘飘然自以为真的可以‘直言极谏’了。殊不知谏一回灭一回,如今灭到黄州凉快来了。”

    宋朝科考的题量相当大,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答一张卷子就能获取功名。

    以进士考为例,需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这其中以诗、赋、论三项为最重。所谓“帖”,全称为“帖经”,即默写经典中的段落.

    所谓“墨义”,即笔答经义,规定为十条。

    默写经书为什么叫“帖”呢,因为这类考试是将经典原文的前、后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间的某一两句或某一两行,让举子们把前、后补齐,有点像高考语文的古诗词默写,给你前一句或者后一句,你再默写。

    除“帖经”、“墨义”外,还有回答“时务策”三条。

    这三项在进士试中属于捎带脚儿的,不很重要,而在明经科则很重要,几乎是该科考试的全部,要不然为啥进士历来看不起明经及第的呢,就因为考明经大多靠死记硬背,不像考进士那样可以文采飞扬。

    因为考题量大,不论是乡试还是会试,举子们都要在考场里呆上三四天,才能把所有内容答完。

    这些比前代有所改变,所以这宋准说在大宋不是靠一张试卷就能高中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赵承嗣误会了,宋准不是那一个意思。

    “赵兄,我辈读书人自然是要以科举进入仕途了,在下自然也是不例外,可是在下总是觉得这只考文采始终不妥。”

    “宋兄,你也别在下在下的称呼自己了,你要是不嫌弃我们就以兄弟称呼如何?”赵承嗣试探性的问道。

    他也听烦了,宋准跟他说话的时候老是一口一个在下,他还是很欣赏这个人的。

    “啊,我求之不得,我今年已经过而立之年又六年,你不知道赵兄你?”

    “那宋兄就是大哥了,小弟倒是才十七。”赵承嗣随即连自己的生辰日期也说了出来。

    就这样宋准为兄,赵承嗣为弟,不一会两人就大哥贤弟的叫了起来。

    “贤弟刚才我说了不能光凭一篇文章断定一个人是不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你想想看,读书再多也只能是说明他多先贤们的思想了解的多。”

    “可是了解并不一定是理解呀,再说先贤们在著这些书的时候,并不能考虑到现在的情况,他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写照。”

    “也就是说书中的道理很适合当时,但是不一定能够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因为我们的时代在发展,文章做得好只能说明比学的好,能不能呢过治理好国家是另外一回事。”

    赵承嗣内心十分的震撼,这个人倒是和自己的思想十分的接近,自己可是后世的人,知道这些弊端也是前面已经发生过了。

    而现在他却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却能有如此的见解实为难能可贵。

    赵承嗣内心虽然激动也是没有做出来什么评论,只是让他继续说下去。

    “贤弟再说说下面的考察刑律和大局观念就更加的是一项利于朝廷和百姓的举措,我不知道是谁想朝廷提的这一项建议,但是我绝对可以肯定此人一定是大才,而且是宰相之才。”

    刑律是赵匡胤下旨说要在科举之中增加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