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1 章(第2/4页)  把话说得滴水不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听众的莫大兴趣。选择故事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要短小,不然成了故事会;要有意味,促人深思;要与演讲内容有关。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母校西点军校。一草一木,令他眷恋不已,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光。在授勋仪式上,他即席发表演讲,他这样开的头:“今天早上,我走出旅馆的时候,看门人问道:‘将军,你上哪儿去?’一听说我到西点时,他说:‘那可是个好地方,您从前去过吗?’”

    这个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叙述也朴实无华,但饱含的感情却是深沉的、丰富的。既说明了西点军校在人们心中非同寻常的地位,从而唤起听众强烈的自豪感,也表达了麦克阿瑟深深地眷恋之情。接着,麦克阿瑟不露痕迹地过渡到“责任荣誉国家”这个主题上来,水到渠成,自然妥贴。

    5.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人们都有好奇的天xìng,一旦有了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为了激发起听众的强烈兴趣,可以使用悬念手法。在开场白中制造悬念,往往会收到奇效。

    有位教师举办讲座,这时会场秩序比较混乱,学生对讲座不感兴趣,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yù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完后他说:“这是一首有名的唐诗,广为流传,又选进了中学课本。大家都说写得好,我却认为它有点问题。问题在哪里呢?等会儿我们再谈。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读书与质疑》……”这时全场鸦雀无声,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演讲即将结束,老师说:“这首诗问题在哪里呢?就在于它不合常理。既是月黑之夜,怎么看得见雁飞?既是严寒季节,北方哪有大雁?……”

    老师就是利用了学生好奇的心理而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自己的讲座顺利进行。

    演讲入题的语言技巧

    毫无疑义,yù使听众尽早进入自己规定的主题,就必须重视入题的速度和方式两方面的安排,既要做到“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又要在逻辑上做到有悬念、起伏和跌宕,以收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效果。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1.开门见山,迅速将听众带入既定情境和思路中去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起初草稿上是从马克思夫人的逝世说起,进而才进入自己的题目。在客观和冷静的叙述中,难于将听众迅速地引领入既定情景。因此,恩格斯对此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在后来的定稿中,他采用单刀直入的入题方法,直接讲马克思“停止了思想”,“永远睡着了”,这样就迅速将听众引入到沉痛和肃然的既定情境之中,比原稿那种缓慢的节奏强多了。

    2.讲究悬念和曲折,以引起听众的关注

    入题要快,并不是说所有入题都以“开门见山”这样的方式为佳。其实,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求一定的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讲求一点逻辑悬念,方才有利于入题的引人入胜。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妨多用一点言辞,以悬念抓住听众心理,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有一篇叫做《人呵,认识你自己》的演讲,主讲人给自己划定的题目是“人与社会和自身的关系”。可是一开始,演讲者并不直接挑明这个题目,而是先援引恩格斯的话,讲了个“司芬克斯之谜”的引子:“司芬克斯向每个人和每个时代提出了问题……”,继而话锋一转,问道:“那么人类呢?人和人类社会有什么难题呢?”最后他自己答道:“人类面对着的有三大难题:人生、社会和人自身。”这就是转折式入题了,它使自己的入题显得有些跌宕,有些波澜甚至悬念,一点也不平铺直叙,自然能引起听众的关注与兴致了。

    3.制造强烈的反差

    对比要引出的题目,以期在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主要指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