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五章军工坊(第2/3页)  来到三国我为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傅,就有青砖瓦房,银钱俸禄这些原本想都不敢想的待遇,比起原来受冻挨饿,简直就是一辈子都向往不到的人间天堂了。所以他们格外珍惜眼前的一切,干起活来十分卖力,人手不够,他们主动加班加点,几个月下来,军工坊不仅回炉锻打出了上万柄崭新锋利的腰刀,还造出了不少精良盾牌、连努、床努,手努等先进的兵器。”

    军工坊位于冀洲赵郡邯郸县永年,军工坊沿河而建,上千间扩建的屋舍,几十间大型厂房,占地很大,刚一进去,就是家属区,经过家属区后经过一条长长的林荫大道就来到生产区,只见一股浓浓的烟味扑鼻而来,十几条设有闸门的河水欢快地流淌,冲击着水车,通过齿轮传动,改变力的方向,流入各坊。

    刘明与工部侍郎穿便衣亲临军工坊,各坊主事纷纷上前拜见,行完礼后,刘明让他们各安其位,不必迎候,然后径直钻入了不远处的冶铁坊。

    刘明视线中,一柄锻锤在水力的带动下,匀速有力地击打着烧得通红的熟铁,旁边一个相貌粗犷,浑身赤膊的铁匠正用木柄铁勺舀来一勺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朱由桦一眼便看出这是传自蒲元大师的灌钢法。

    在他的印象中,灌钢法虽好,却不及前世的苏钢法。

    本着提高冶铁效率和炼铁质量的想法,刘明来到蒲元大师小作坊,只见蒲元大师手拿铁片在仔细观摩。自言自语说道:“此钢为何还有那么多杂质。硬度还是不够,乍样才能改进?”蒲元见有人进来抬头一见是刘明于是立马上前说道:“不知大人来到,小人未远迎,请恕罪。”“打忧大师了,不知大师手拿铁片为何?”刘明讲道。“我正在研究大人所提的盔甲做法,做法是用了,但做盔甲的钢片还不能生产,不是太重,就是硬度不够或杂质太多。”蒲元回道。

    刘明讲道“我以前读书时,看到过一种新式冶铁的方法,首先要准备一个高炉,高炉形状就像倒置的花瓶,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将生铁板放在炉口,炉温升到生铁板开始熔化时,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这样,既可渗碳,又可使铁和渣分离,就能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精铁。

    这种新式冶铁之术,我也是无意中得知,具体的法子还需尔等自己去摸索,我就提炼几个要点,其一是石炭可仿木炭之法炼制焦炭,用焦炭可提高炉温,其二是使用封闭程度好的鼓风机,新鲜的风进去,生铁更易溶化,铁和渣分离得更彻底,甚至可产出不需锻打的精铁来。”

    与冶铁坊紧邻着的是盾牌坊。刚进去就听到“叮叮咚咚”锻打声不绝入耳,刘明在十几个卫士的贴身护卫下只在一旁静静地看,他前后来过这新的军工坊十几次,军匠们都知道他的脾性,重实务,虚礼节,所以见刘明来了依然神情专注的制着盾,只在抬头碰见刘明的视线时非常恭敬。

    在往后走就是兵器作坊,只见每位师傅都在制作各种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各种兵器,在往后就是努箭等做坊......刘明一行一直走到最后面,这里是整个军工坊的核心,专门研究各种兵器的制作,他们来到盔甲研究室,只见一件件竹甲摆放在室内,盔甲研究室负责人见刘明一行人来到拿起一件件竹甲介绍道其各自的功能和缺陷,他们在想办法做出一件完美的盔甲出来。在古代盔甲的打制向来不易,中国盔甲顶峰属北宋的步人甲,由一千八百多枚甲叶组成,这些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铸造。粗磨。穿孔,细磨等工序繁多,还要打制面具,又要在领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挂伤衣服和皮肤。制造一副铠甲需要诸多工匠花费近月时间。同时也讲到现在因铁片的强度和重量无法达到要求,所以研究一年多来还没有一件完美的盔甲出来。

    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