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章 绿塘夜游(PK 求收)(第1/3页)  凤阙:纨绔小侯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道流莺御宛东,玉兰仙杏压枝红。”一位来京游历的书生曾作乐词,描绘的便是流莺街的风流奢靡的景象。

    流莺街原不叫‘流莺’,本叫更为风雅的平康里c章台。大秦推翻旧启后,“流莺”的偏指大行于世,成了烟花之地的专指。

    绿塘坊毗邻流莺街,占地比一般秦楼楚馆要广。

    硕大门扉上施青漆,刺绣门额,檐脚挂着的一排小红灯笼,掺了脂粉香的晚风甜腻,小红灯笼微微浮荡,闪着暧昧的暗色光晕。除了比别处清静些,乍眼一瞧没甚么特殊。秦邵榕推了门进去,门扉上的挂铃发出清脆的叮铃缠绵声,有引伎匍匐跪在廊檐两侧,一白衣女童听了声响直起纤细的软腰,笑着起身引路,声音很是柔嫩,“几位客官可是有约了?”

    “没有。”慕青折应声,迈过门槛。

    进入门扉,是一条笔直的长约百步的主廊,旁列瓶几,一路花枝堆锦绣,白衣女童在前引路,转而问,“那是要去哪一库?喜欢些什么?”

    “都有些什么?说来听听。”温瑜环顾四周,随口道。

    白纱裙踞在木板上拖曳出波痕,女童柔桑轻轻扫了眼几位,暗自观察,两位眼生得很,当是不常来,另一位她目光一顿又收回,“一楼的大堂无隔间,偏热闹些。二三楼有雅阁,偏雅静些。绿塘四楼四库,呈回字形,东诗库,南乐库,北棋库,西画库,上有悬桥相互通联。‘白苹莲台’在四库正中间,一楼内的大堂瞧得更清楚。”

    “登四楼则需要预约,可由词牌艺伎作陪。”

    绿塘坊自有其一套成熟的运转体系,坊中艺伎培养不易,从识文断字到姿态举止都是用大把银两砸出来的,是以从上到下等级分明,轻易乱不得。坊中十三岁前尚未登台的童女便如柔桑般需要轻纱覆面迎来往送,一是学习察言c观色c识人的功夫,开阔些眼界,二是保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为将来铺路。三是免得抢了当红之人的风光,流水的银子养出的红牌便再是名动京城也不过几年光景,花枯了便门可罗雀,这当红的几年内自是要有最高效的回报。

    略带喧哗的丝竹声隐隐约约传出,白布袜踏在木板上轻巧无声,慕青折跟在后面懒懒散散地打量了眼墙角一排烛火,蜡烛上下齐整两排,燃得明亮辉煌,互相照应,温瑜问,“东诗库,南乐库,北棋库,西画库。这四楼只择其一,难道是规定死了的?”

    柔桑轻轻摇头,小声解释道,“是不限的,不过四库不同,所专也不同,学的更精通一些,来往的客官便谬赞了,后来都这么叫,便沿袭了。”

    一路走来,雕梁画栋无不雅致,可以说是,无一处不可入画了。秦邵榕原本不解这兴盛不过六七载的绿塘如何胜了百年老牌欢馆,如今一品,觉得这绿塘塘主真是去粗取精,生了副九窍心肠。

    自古文人多倨傲,也多风流,士人最懂得柔情蜜意,红袖添香。而艺伎最能赏识玉郎才子,传唱诗词。此番相依,惺惺相惜,士人的追捧使艺伎身价倍增,一夜走红。另一方面,士人举子们借助名艺的传唱扬名。

    绿塘正是放大了这点,不再是迷醉粗鄙的“风尘花柳”,摒弃了其间的糟粕,舍了灯红酒绿的病态,而是悄然一转身,大肆发展艺伎抖擞出富丽文雅,大风阔荡。

    让一切显得更有格调,登得上大雅之堂。

    在秦楼楚馆言格调,说来可笑,可绿塘硬是用流水般的银子豪气地堆砌出一番缥缈雅意来。

    世人多追名逐利,追逐着一切自认配得上自个儿身份的物什,是以绿塘创造了格调,格调又反过来创造了某些群体。

    转了个弯,丝竹声c喧哗声c嬉笑声更大了,又一扇青色门扉被柔桑吱呀一声推开,她躬身至一旁,黑色的长发垂在稚嫩的脸庞,“几位爷里面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