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章 论道(第1/4页)  日暮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隆庆山庄。

    此时已是酉时三刻,除了几盏飘摇幽深的烛火外,大部分屋宇都已漆黑一片,来回巡逻的禁宫侍卫睁着警醒的眼睛谨守着自己的岗位,几点寒星落在天外,深远而明净。

    “张教主深夜造访,可是为十五年前老夫与阳教主的论道之约而来?”此刻,徐启同与张无忌相对而坐,显露出智者的威仪气度,房中的烛火也似为这气度所染,俱都稳定地闪耀出火红的光芒,丝毫不为穿行的气流所动。

    “不错,在下正是为当年的论道之约而来。十五年前,徐大人以一介布衣之身与师尊论道于大光明顶,并力阻我教精锐入京,助当今太后一举平定宁王之乱。师尊每每言及此事,都道徐大人身俱经天纬地之才,乃是自令祖徐翦之后的至圣至贤,我九州天地若遇千古未有之变,唯徐大人可力挽狂澜,内安天下黎庶,外御诸国列强。只可惜师尊与徐大人所论大道只做了半局,待要再续,师尊即已仙逝,实是人间憾事。张某不才,愿替师尊完成另外半场的经道大论,以明九州千年时变。”身为大光明教前任教主阳顶天的衣钵弟子,张无忌的武略才学已有青出于蓝之势,此刻与身为前辈的徐启同侃侃而谈,竟是不输半分气势。

    “好,张教主有此决心,阳教主泉下有知,必当欣慰。”徐启同轻笑一声说道。

    “徐大人昔日曾言,当今太后萧氏乃巾帼之才,女中丈夫,由她掌政必可安定民生,致民富足,故而力阻师尊放弃燕京之行,以今日来看,萧氏掌政的十多年间,减免税赋,并举农商,天下倒也安定,但为何八年前渤海海战,大明海军一败涂地,致使西学东渐,金发碧眼之人驰骋华夏,此为大明立国二百余年未有之耻,敢问徐大人,您作何解释?”张无忌一问徐启同。

    “西夷之利,皆在其理学之术,如火药一物,在我炎黄子孙眼中,只是制作烟火爆竹的奇技淫巧,而在西夷眼里却是制作火炮弹药,攻城略地的致胜利器,如这等杀人的手段虽可得一时之势,却非天地正道。以历史而论,两宋时期,无论是辽国,西夏,还是金国,蒙古都是武力强盛一时的蛮夷之邦,其铁骑兵锋曾给两宋王朝带来了沉重的创伤,金主为了一阕极尽江南繁华的《望海潮》而挥兵南下,终成靖康之变,忽必烈领着茹毛饮血的蒙古铁骑国灭南宋,但历史证明,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成了我华夏子民的一部分,此为以夷变夏,所以我华夏子民的强盛之处皆在其文化涵养,这就像满腹诗书的圣人门徒与不识道理的乡野村夫,若论武力,圣人门徒绝非乡野村夫的对手,但论涵养境界,则世人皆以圣人门徒为耀,所以若一定要说出一个渤海之败的缘由,则是我大明败在西方理学上,但知耻而后勇,以一场败局而使我大明朝堂得以放眼世界,看清时变,改革气象,吐故纳新,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须知天下之道,莫过于求,求而生变,变而成道,如此方能成就我华夏礼仪之邦,文明之国。”

    “徐大人之言当真字字珠玑,晚辈佩服。但今日的太平教众已达二十万,揭竿而反之心昭然若揭,若当真民生富足,百姓安康,何来这二十万之众,当今天子的德化教养又在何处?”张无忌二问徐启同。

    “太平教之结在贪。以西夷的天主教教义为基,宣扬天下大同的平富思想,再辅之以惑心妖媚之术,这即是太平教兴起的发端。边民愚昧,但得一些恩惠便能以性命相报,但国之一道,有上位者必有下位者,有富者则必有贫者,此为人心殊异所致,千古不易。所谓天下大同不过是愚昧人心的妄想,只是大明立国两百余年,太平日久,人心思变,求富贵荣华者日众,不甘现状贫贱者亦众,这才有如此多的百姓流民成为太平教众,再加上教中五姓王不仅野心勃勃,更有纵横之才,因缘际会,这才成就太平教今日威势。但我大明只要谨守护民,爱民之根本,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