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8 章(第1/4页)  曹操喋血中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个方向都暂时出现了安静,但曹cāo知道,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闹腾起来,这是一段难得的时间,必须尽快解决近在肘腋的张绣问题,自古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建安三年(198年)3月,曹cāo开始准备第三次讨伐张绣的战争。这时候,有人站出来反对了,这个人竟是曹cāo手下的谋士荀攸。

    四十一 难死裁判的散打比赛(1)

    荀攸,字公达,是荀远支同宗族人的儿子,十三岁时就因为指出过一件谋杀案的疑点而闻名乡里,后来何进征海内名士时,荀攸就是二十余人中的一名,被拜为拜黄门侍郎。在朝廷素有智名。

    荀攸在董卓伏诛后看见天下大乱已不可避免,便主动申请去地方工作,被朝廷任命为蜀郡太守,结果因为道路原因被滞留在了荆州,曹cāo听得贤名,把荀攸征调为汝南太守,并选入朝中为尚书。

    几次接触谈话,曹cāo大为佩服,对荀、钟繇等人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三国志荀攸传》)当即聘荀攸为军师。

    对三征张绣,荀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绣、刘表,俱为强豪,然张绣以客军求食荆州,刘表岂能久供军需?合作焉能长久?不如缓用军威而待,亦可利诱收伏;若急攻之,刘表势必相救,于我军不利!”

    荀攸发现张绣与刘表联合之后必然势大难图,所以劝阻曹cāo不要急于用兵,但因初次参政,没有引起曹cāo的重视,征伐大军还是出动了。

    实际上贾诩更知道曹cāo不会善罢,早就做好了对付曹cāo的准备,壁垒坚城以外还有战略上的举措:那就是联结刘表,互为唇齿。为与刘表结成军事同盟,贾诩亲自为使去了襄阳,回来后他对张绣说:“如果是太平时,刘表倒是一个做三公的人才。但他不善审势,多疑少断,难说能有大的作为。”

    曹cāo大军围了穰城,防守方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坚壁清野,固守高城,不与你野战比战力,专在城头拼消耗。城头攻防战永远是守方占地利,任你兵再多,实际临敌接战的还只能是少数的人,无非是你的战力能持久些,但另一方面,人多的一方必然消耗也大,胜负的关键点在于比拼双方的后勤供应能力。

    这一点守方的不利因素是无法得到持续补充,有利因素是以逸待劳,储备足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攻方的有利因素就是能持续得到补充,但要命的弱点也在这里,一旦被切断后勤供应线,则必败无疑。

    怕啥来啥,曹军围穰城两月却无法破城,而刘表接到张绣的告急,作出了派兵北上援救张绣的决定,已出兵准备切断曹军的粮道曹军的后勤供应线可断不得。

    老话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临到了曹cāo头上也不例外,曹cāo又接到了许都荀的告急:有反叛过来的袁绍的部属,告密说:“袁绍的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机袭击许都,抢走皇帝,认为这样也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这下曹cāo不能等闲视之了,不想走也得走了,便下令解围撤军回许都,可是想走人家反而不让走了,张绣当然出城尾击,曹军只能摆开阵势,步步为营,缓慢后撤,每天挪行几里路,简直比爬都慢。

    而这时刘表派来的援军却没那么多累赘,已经在穰城东北曹cāo回军的必经之地安众,部署好了据险防守,曹cāo的退路被切断了。现在被置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而张绣军得知援军赶到的消息,士气大振,曹军越来越处于不利的战场态势。

    现在曹cāo明白到了荀攸劝告的正确xìng,他对荀攸说:“我悔不听你的劝告,以致弄成这种局面啊!”但现在成了明白人还有什么用呢?

    曹cāo自从戎以来,历经恶仗无数,胜滋味品过,败苦酸也尝过,但像这种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