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3 章(第1/4页)  我从战场归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国内各大报纸不断亮相的照片、文字,朋友们又好像见到了他。这小子还是闲不住。半年来,鸭子不仅在埃及境内转悠,从开罗到南部的阿斯旺到北部的阿拉曼,还和他的同事在利比亚被联合国制裁的当间冒险进入利比亚。两周内,他们克服重重障碍,抢拍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还意外地受邀采访了卡扎菲,参观了利比亚女子军事学院。前不久,他又千里单骑穿越埃及的大沙漠赴以色列采访,收获又是大大的。当朋友们羡慕他能亲临目睹吉萨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惊呼“这小子居然和大名鼎鼎的卡扎菲坐在一起照相”时,人们可曾想过,这段日子他碰到了多少困难:语言不通,像个“聋子”、“瞎子”似的与阿拉伯人比比划划,连蒙带猜,彼此才似懂非懂;生活习惯相异,在京城他最怕牛羊ròu的膻味,可如今只能天天凑合,愁得他妈老想给儿子包顿猪ròu馅的饺子送去;还有,遇上中东这么块动dàng之地,人的神经总是紧张兮兮,“阶级斗争”的弦绷得格外紧,略有不顺眼,相机就要遭殃,胶卷被强行拉出曝光,人也得挨刺儿受辱。碰上个非常事件、是非之地,还老得后脑勺上长只眼,以提防那不长眼的qiāng弹。可鸭子不愿提这些,整日还是“嘻皮笑脸”的。就是一点他认真,让他“深情”:“我好想好想我的祖国。真的,我不想家,但想我的祖国。”跟真的似的,可这时他的确乐不起来了,好像有许多许多往事在回忆、在追忆……

    瞧,忘了介绍大名了,鸭子人称“唐老鸭”,中国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也。

    (本文原载《大学生》杂志1992年第5期)

    附录二 中国记者在海湾

    《北京青年报》副总编辑孙伟

    海湾战争中,本来在中国新闻界就已小有名气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从去年12月底到战争停火的两个来月时间里,他从战区发回一百余幅传真照片,其中五十多幅发表,全国各大报纸几乎天天都有他拍摄的照片,登来载去,尤其是那张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在巴格达机场的照片,人物表情、摄影角度都绝了!据说当时香港12家报纸全部采用了这张照片。

    特殊时期,在巴格达拍照可太困难了。如果没有伊拉克新闻官员的带领,背相机上街都是违法的。士兵、警察,甚至老百姓都可以没收你的相机,揪出胶卷曝光。唐师曾便将五星红旗缝在摄影背心上,前后还都用中、英、阿三种文字写上了“中国新华社”。他特意学了一句阿拉伯语:“西尼夏比撤狄克!”意思是:“中国记者好朋友!”逢人便讲,讲完就笑。这一招儿还真灵。人家看他挺和气,就不太和他“较真儿”。借机,他抢到了不少珍贵的镜头。

    1月12日夜唐师曾接到北京的命令:设法拍到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在巴格达的照片。然而,要找到这位秘书长谈何容易!13日他和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的朱记者整整奔波了一天,直到晚上8点才追到萨达姆国际机场贵宾楼。

    大厅里聚集着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都在等待着秘书长的出现。

    德奎利亚尔终于在官员们簇拥下来到机场。一时间记者挤作一团,相机、三脚架互相碰撞,叫声响成一片。在这种情况下,铝梯、三脚架根本支不住。唐师曾顺手将早已物色好的一把椅子抢过来,一步跨了上去。本来他就一米八多的大个儿,再站到椅子上,角度太有利了,馋得美国记者翘着脚直问:“怎么样?”他边拍边得意地说:“绝啦!”

    德奎利亚尔进了一个专门的小厅,记者们被拦在门口的铁栏杆外,唐师曾挤在前排,他显出规规矩矩的样子,还不时冲警卫微笑。于是,警卫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几个西方记者身上。就趁他们稍不留意的机会,唐师曾猛然抬腿跨过栏杆,三步两步追上了德奎利亚尔一行。他听到了身后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