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四章 结义?(第1/2页)  三国之汉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那一日司马玉和张幸两人在司马府的后花园里面谈天说地,可谓是相谈甚欢。

    司马玉原本以为张幸这样的人虽然武力出众,有万夫不当之勇,应当是如后世电视里张飞那样形象的武人莽夫,并不会有多大的智谋,毕竟学武不易,张幸有如此武力,应当是从小日夜刻苦锻炼习来。

    然而相谈之后这才发现张幸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张幸的见识远超司马玉的相信,更像是周瑜那样有勇有谋的儒将。

    张幸谈吐出众,见识不凡,根本就不像是一般的寒门子弟,两人谈天说地,上涉天文地理,下及朝政格局,左谈文学典籍,右论兵马操练,司马玉因为有后世的一些认知加上这段时间的学习,但即使这样,和张幸交谈亦是勉勉强强,相谈之时,司马玉满头大汗,几乎绞尽脑汁,差一点就跟不上张幸的节奏。

    相比之下,张幸更显得从容不迫,他自小在母亲的教导下习得家传之学,十六岁四处游学拜访名师,学得文武双全,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大汉天下,心里默记了许多山川地形,即使司马玉问了些很刁钻的问题,他亦是能有自己的见解回答。

    “留候之后,果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难不成昔日留候真的留下了什么东西,才能教导出他如此文武双全的人物。”司马玉知晓张幸有家传之学之后,当即就想到昔日留候张良的一个典故。

    昔日留候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隐士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从此之后,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c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难不成张幸的家传乃是那《太公兵法》,他已经学会了吗”司马玉心里充满了疑问,然而司马玉却不好当面问出来的,若是当面问,恐有窥视别人家传之学的嫌疑,徒增人厌而已。

    司马玉对张幸的才学很是佩服,他心想,张幸如此年轻,亦有昔日其先祖之风范,假以时日,恐亦是一留候般的人物再世,恢复其先祖之荣耀恐怕亦不是什么难事。

    然留候已有,汉高祖又在何处?司马玉心中又想到,若自己无力阻挡三国乱世的到来,谁会是那结束乱世的汉高祖呢。

    曹操孙权刘备,亦或者后来的司马炎,当时司马玉心里摇了摇头,一阵苦笑,比起汉高祖,白手起家,平定天下,造就这大汉的四百年天下,从历史上来看,这些枭雄是远远不如。

    然司马玉并没有多想,便又将目光看向张幸。

    如此人物,即使不能闻达于诸侯,亦不应该是什么默默无闻之辈啊,在乱世之中,有才学的人就如同锥如囊中,最终会脱颖而出。那为何后世的史书上没有张幸这号人物。

    或者真的是他运气太差的缘故,未出名前便死在一场不知名的动乱之中,亦或者是自己这只蝴蝶,已经悄然的煽动了,开始改变了这个时空某些人的历史轨迹。

    司马玉更情愿的相信后一点,若是如此,或者自己真的能设法改变汉末的历史,要不然自己努力一番,也只是一厢情愿,而最终徒然无功。

    若是想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改变大汉的命运。司马玉深知单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够的,必须要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下水”。如此一来,便更有几率成功。

    而眼前的张幸不正是自己需要的人吗,不仅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更重要的一点,张幸乃忠良之后,想恢复祖上昔日的荣光,有野心有能力,对大汉亦是忠心耿耿。

    司马玉当即便有了便有了结拜为异心兄弟的心思,虽然张幸的年纪比自己大上个两三岁,但司马玉也不在乎谁是大哥谁是二弟。

    司马玉对结拜之事很有信心,这张幸对自己亦有好感,两人也算得上志同道合,而且还有一点,自己算是一个世家子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