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 章(第1/4页)  陈果夫、陈立夫与蒋介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出谦顺的姿态,说他远在前方,不能出席大会"躬领教诲",但此次大会"为本党根本大计之所在,尚祈请诸同志戮力共济,肩兹重任"。另一方面,他又催促张静江、陈果夫务必精心筹划,加紧活动,决不能坐以待毙,而要有所作为。这样,在蒋介石的催促下,陈果夫出来活动了。

    10月18日,大会严厉批评guó mín dǎng的右派人物张静江。张静江既是蒋介石的盟兄弟,又在辛亥革命之后与陈果夫有来往,在陈果夫主持guó mín dǎng中央组织部以后,张静江也一直是陈的后台老板,张静江被指责,陈果夫非常不满,张静江由于腿部患有重疾,行走不便,不能上台自辩,于是陈果夫便替他上台申辩。

    第六部分 10.陈果夫为蒋介石火中取栗(2)

    大会之所以拿蒋介石的盟兄弟张静江开刀,也是事出有因。原来,中山大学有一姓沈的学生组织了一个专门fǎn gòng的组织,叫做"司的派"。但不久,沈某的这一组织便被发现了,案件由张静江负责处理,张静江本也fǎn gòng,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包庇沈某过了关。而沈某过了关之后,fǎn gòng活动更为猖狂,因而在广州的共产党人便指责张静江处理沈某"司的派"反对共产党一案过于宽大,行为失当。而张静江则认为沈某以guó mín dǎng同志地位去反对共产党,案件并不严重。在这一次大会上,共产党再次提出这个问题,要求张静江给予明确答复。陈果夫于是上台替张静江代为说明,但陈果夫的说明,共产党方面并不满意。在共产党方面的一再责问下,陈果夫临时想到共产党引以为证据的种种事情,都是在张静江主持的监委会处分沈某以后才发生的,就用轻松的口气答复说:"监察委员不是神仙,所以对于沈某以警告处分时,又谁能预料未来之事必将发生呢?"暗示沈某的主要行动是发生在张静江处理沈某之后,不能将处理后发生的事和处理前发生的事混为一谈。这样一来,双方争执不下,大会也就不好在此事上纠缠下去,最后由大会议决,开除沈某党籍,作为此案的终结。

    做完这件事之后,陈果夫心里舒坦了一些,因为,他觉得自己毕竟在蒋介石面前立了一功,为右派势力挽回了一个面子。但在蒋介石的眼里,这算不了什么,不过是大败中的小胜,因为,蒋介石看重的是大局,所以,经过深思熟虑,蒋介石决定利用军事上的胜利来挽回党务上的败势。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北伐军连续攻克武昌、南昌,占领了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样,国民政府和guó mín dǎng中央从中国南端迁到内地中心地区已成为形势发展所必需。1926年11月19日,蒋介石致电代理guó mín dǎng中执委主席的张静江、国民政府主席谭延:"中央如不速迁武昌,非特政治党务不能发展,即新得革命根据地,亦必难巩固。"11月26日,guó mín dǎng中央召开会议,决定迁都事宜。

    一开始,蒋介石是赞成迁都武汉的,因为这时他正忙于北伐事务,对于迁都到何处,他考虑的并不是很多,但陈果夫、陈立夫这些人反复提醒蒋介石,迁都到武汉对guó mín dǎng左派有利,对共产党有利。这样,蒋介石才开始重视起来,以至于到了12月,蒋介石忽然改变了迁都武汉的主张,提议迁都南昌,理由是为"政治与军事发展便利起见"。蒋介石强调政治应与军事配合,党政中央应与北伐军总司令部在一起。其实,这不过是蒋介石的借口,实际上蒋介石已经看到两湖地区工农运动日益高涨,如果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政权被guó mín dǎng左派和共产党人掌握,他要搞反革命yīn谋就比较困难了。

    这样,1926年12月13日,蒋介石一个电报接着一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