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 章(第2/4页)  陈果夫、陈立夫与蒋介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是陈家的长子,自小所受的又是旧式教育,在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又心灰意冷地回到了故乡,继承家业,经营丝绸。应当说,这对陈其业精神上的打击很大,经过这次转折,他自己认为,这一生恐怕要与政治无缘了。但他怎能想到,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却把他抬上了仕途的舞台,成为guó mín dǎng中的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在故乡,陈其业虽对政治日渐淡漠,但对地方公益事业颇为热心,做了不少好事。为了抵制洋布的倾销,他用所学到的知识,改良蚕丝。为了使民间资金流动畅通,他又降低典库的利息,以使农民免遭高利贷的盘剥。为了减少当地的洪涝灾害,化害为利,他又倡导河流的疏通。但是如果没有陈果夫、陈立夫这两个名声显赫的儿子,陈其业最多也只能算是吴兴小县的一个开明绅士,在两个儿子的帮助下,这位原本不愿步入仕途,淡漠政治的前清秀才又被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

    最初,陈其业负责管理浙江一省的蚕丝、典库、水利等事业。1931年,蒋介石在打倒guó mín dǎng内的反蒋派别之后,召开国民会议,陈其业被选为国民会议代表。抗日战争bào发,江浙一带为日军占领。陈其业被迫率家人跟随二陈入川,被选任为国民参政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内战,又不顾政协决议,非法召集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陈其业又被选任为国民大会代表,随后又担任了全国商联会常务理事、全国工联会理事等。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后,陈其业随蒋介石仓皇逃窜孤岛。此时陈其业已是八十高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故土虽近在咫尺,却难以归乡。在浓浓的乡愁中,陈其业病倒了,1961年死于台湾,时年已91岁。

    也许是由于陈其业一生为人要比他的两个儿子好得多,所以,陈其业死后也甚风光,蒋介石明令褒扬。guó mín dǎng官方机构也为其立会颂德:"综其生平,其与人也恕,其律己也严,其宅心也厚,其治事也勤;盖诚存乎心,而仁显于外,故能表率子弟,成功成仁,睦辑乡里,以尊以亲,终甘澹泊,以乐大年。"二陈以"孝"助其父,但竟没料到其父竟因此而病死他乡,成为异乡之鬼,这大概是两位孝子所不曾料到的。应该说,陈其业这样一个结局要比他两个儿子都好一些。因为,大儿子陈果夫要早他十年去世,而另一个儿子陈立夫在台湾无容身之地,要千里迢迢从美国回来为他处理后事。

    第一部分 6.三叔陈其采比蒋介石的资格还老(…

    在早年陈果夫、陈立夫的眼中,三叔陈其采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为,要论起资格来,他比蒋介石还要老。陈其采,字蔼士,生于1879年。与其两位兄长一样,在父母的启蒙下,自幼诵习经学,到9岁时已熟读"四书""五经",16岁入府学。19世纪末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亡国灭种的乌云,笼罩着中国的上空,救亡图存的惊雷,不时地回dàng,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1894年,正当陈其采入府学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中国大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辽东也几乎被放弃,巨额赔款又迫使清政府大借外债,浙江杭州等内地城市也被迫向列强开放。对于清政府割地赔款以求和的行径,少年陈其采十分愤慨,但陈其采显得无能为力,无计可施,只不过时而说说罢了。因为此时,他对外面的世界及国家的形势还不甚了解,所以,他对如何才能重振国威、洗雪国耻这类大的政治问题还显得不知所措。

    要说对陈其采的政治信念起关键作用的,还要说是已出外经商的二哥陈其美,由于经常阅读报纸,对世界时事,中国国情颇为熟悉。他写信回家鼓励陈其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