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第1/3页)  遥远的小山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镇上沿着一条不知名的县道往一个叫茅坪的地方直走三四里,在一个不起眼的岔路口转入。穿过几百米林荫小道,站在小道的尽头,往下张望,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谷的底部,依势分布一小块一小块的水田和土地,如果没有这些田地很难发现竹林中还隐藏着一个小村庄。顺着斜坡往谷底里走,过了水田,走出小山村背后的那条路,便可以看到一个水库。水库不大,筑在一座山的底部,另一座山的半山腰。站在水库坝上,很清楚的看到一个水库右下方的山腰上挂着一个小村庄。这就是我们的小山村。

    通过我这么简单的描叙可能很难想象我们村庄的地势情况,我说出我们的村名或许理解起来好多了。我们这个村叫流坡,刚提到的小村庄叫上流坡,而我们的村叫下流坡,也有人戏称我们村叫挂山村。相传,几百年前为了躲避战乱,我们的祖先兄弟两人赶着一群鸭子来到这山沟里,发现这里比较隐蔽,很适应养鸭。两兄弟分别在上下两个谷底养鸭开荒垦地,繁衍生息,经过几百年后形成了我们现在这两个村庄。

    我们下流坡座南朝北,先人们硬生生在山腰用石头磊起来一块平整的地基,从村头到村尾有序的依次建着两三排房屋。屋前一条青石板路从村头通到村尾绵延远方,小溪依偎着青石板路婉蜓而下,溪水绿汪汪潺潺的流着。路边和溪旁种了各类果树,村后山上绿树苍翠,整个村庄被树木包裹在其中。在村尾有一座全村最大的建筑是书馆,听老人说应该有几百多年的历史了。村庄虽小但从古到今一直崇尚读书,旺盛时期,方圆十几里路的小孩都在这里读书。村里人辈辈相传的是我们这个村曾出了个状元,有一次在京城里自己的轿子没有回避皇帝的御驾而被抓起来问罪,执法人员问是城里的状元还是乡下的状元,那位倒霉的祖先以为城里的状元有面子一点,答曰是城里的,后来给皇帝赐死;乡下状元懂得规矩不多,本来可以轻饶,罪不至死。这位祖先的人头转輾运到村里,安葬在书馆下面的一个山堡上,旁边还起了个烧纸炉。这个烧纸炉一说是给这位祖先烧钱纸的,二说是在书馆里读书的学生烧文章给祖先审阅。后来祖先的墓不见了,烧纸炉还在。父辈他们就在这个书馆里启蒙识字读书,我辈时书馆已没落,里面推放着各种杂物,成了孩童们最佳的玩乐之地。沿着烧纸炉旁的小路拐个小弯走下去,在不远的山堡上立着一个大青石,特别像一头膘肥身健大马,我们称之石马。小时候我体弱多病,且多灾多难。父母找了一个法师占卦了一下,需要拜大石马为干爹,且名字也改成了现在的石军。此后,还真的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村里的先人给自己的地盘取名字很形象,东面的山叫东山;西面的山全是石头,叫石山;北面的山对着村子,由于山高地寒,上长不了树,山顶上长得全是我们这里叫东毛的一种草,所以叫东毛山;南面的山腰挂着我们村庄,名字显而易见就叫后背山。水田和土地取得名字也简单易懂。东山下面开出来的梯田叫东冲;从山底到村前的田叫屋前田;从山底到对面东毛山半山腰的田,正好对着村庄,所以叫对门田;屋前田和对门田谷底一大片梨树,一条山路从茅坪那个岔路口一直延伸到很远很远的村子,每逢镇上赶集,路上还很热闹的。石山底部一侧有口山泉,建成了全村饮水的井,井旁边的田叫井水田;西南方向的山底里有一大块盆地,根据面积,用途,产量及开荒的时间分别叫做六亩半,三十二担,花生堡,新田。水库坝从东山山腰连接上流坡村的侧边,除了水井田是井水浇灌,下游的田都是依靠水库里的水生存。

    村庄不大,二三十户人,一百多口人,挤得扎扎实实。村庄有个什么大的动静,都可以把村头到村尾弄得鸡飞狗跳。每天清晨金鸡报晓之声此起彼伏,高音c低音c长短音混成一片,整个村庄被唤醒。村民们挑着担子或扛着工具迎着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