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护卫队军队化整编2(第1/2页)  抗战之超级军工科技淘宝交易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新人新书,希望各位多多支持!!求鲜花c求评论c求订阅c求收藏c求推荐c求打赏c求月票!

    也没在意具体是什么时间,反正在忙忙碌碌中,护卫队的编制就在他似是而非的摆弄下完成了。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其中借鉴了不少后世网友们在坛子上的浮言,至于效果怎样,也只能在战火中检验了。还没有经过大的战火考验,也就没法判断这一种编制是否合适。

    依照护卫队的编制,使用的是后世军队普遍采用的“三三制”原则,护卫队的每个班还是20人,分为火力班,普通的战斗班。

    火力组为两挺马克沁重机枪,两个机枪手,两个第二机枪手以及四个供弹手,4个后备机枪手(负责冷却枪管),四个后勤以及两个正副班长,再加上一个兼职卫生员,一个兼职通讯员,一共16人

    马克沁重机枪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早已不算先进,但仍然还有应用。德军一线部队由于步坦协同的需要开发了g34通用机枪和g42通用机枪,但g08式马克沁机枪仍然在德军二线部队中服役。在中国,马克沁机枪被仿制生产,称民24式重机枪在历次会战中都有不俗表现。建国后,民24式马克沁机枪仍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

    班组级别的有效重火力非枪榴弹莫属,但很实用的枪榴弹要到二战后期才有,此时不过是些初级试验品而已。此时最有效的就是掷弹筒了,尤其是以小鬼子的为佳,轻便好用。但是需要大量设计经验,根据级别不够,暂时无法装备。

    90式掷弹筒有效射程500米,最大可以达到700米,而重量只有27公斤。威力大,而造价低,据说,在日本造价只有一杆步枪的四分之一。在轻武器为主的亚洲地区确实是无敌的,不过使用者必须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一般的新手根本操作不来。老兵死光了,掷弹筒的威力也就下降了。

    迫击炮的效果更好一些。

    普通组是18杆配备792毫米口径毛瑟98步枪,14名普通士兵和两个正副班长,选择训练中优异者担任。

    普通组一律配备毛瑟手枪,作为近战火力支援,并围绕着重机枪提供些班组服务,其中一人是兼职卫生员,一人兼职通讯员,另两人兼职后勤。

    毛瑟手枪又称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手枪是dé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一种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由dé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一150米。该手枪具有威力大c动作可靠c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较广。20响的“驳壳枪”和“盒子炮”就是指这种手枪。称之为速射型,在1931年5月量产。

    一个排下辖二个普通的班和一个重机枪支援班。

    二个普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