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四章:上元节(上)(第1/2页)  我爹孙仲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祭祀,源于古代先民对超自然力量的不解和恐惧,为了自身的繁衍和平安而进行的一种膜拜的仪式。

    在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祭祀活动中,出现了天神、人鬼、地,三大至上神,春秋战国之后,周公“制礼作乐”将祭祀纳入国家礼典之中。

    不仅仅是国家在祭祀,民间百姓依然也有祭祀的习惯,只是表现的方面不同罢了,有的祭山川,有的祭太宗,有的祭神兽,规模不一,形式各异,膜拜思慕的核心不变。

    自华夏先人有祭祀开始,历代王朝都将祭祀当作国家的重大事件之一。

    所以也由不得孙亮不重视。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

    当然元宵节还有一个解释元,善也。善的含义是美好。元宵,也寓意为一个美好的夜晚。

    元宵节起源于汉文帝时期,是汉文帝纪念“平灭诸吕”而设置的节日。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帝,史称汉惠帝。

    汉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落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甚至违背刘邦的盟誓,加封诸吕为王。

    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又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暗算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铲除了吕禄。

    “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定之后,众臣拥立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恰巧平定“诸吕之乱”的日子又是正月十五。

    于是将此日定为与民同乐日,长安城中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元宵节。

    到了汉武帝时期,方士谬忌奏请武帝祭祀太一神,言道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大牢。

    谬忌提出建设至尊的太一神的方案,打破了秦至汉初的天帝神的观念。

    明确的指出了五帝只是太一神之佐,突出了太一是至上神的地位。

    汉武帝欣然采纳这个建议,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立了太一坛,按谬忌的方案祭祀太一神。

    但是那个时期,元宵节还没有普及到全国,仅仅是皇族和关中地区的节日。

    到了东汉明帝时期,明帝信奉佛教,听说佛教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僧人有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

    于是明帝就命令这一天的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的习俗。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的节日,逐渐演化为民间的盛大吉日。元宵节也从宫廷传播至民间。

    到了孙亮这一时期,汉朝以衰,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

    元宵节不再是纪念平定诸吕的节日,演变成了百姓期盼和平,丰收,吉祥的日子。

    而魏蜀吴三国的元宵节,又各有各的特色。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里,元宵节这天有着特殊的含义。

    它是人们刀耕火种,开始播种的日子,是冰雪消融,生命开始萌动的时刻,也是漫长严寒的冬季结束后,一年的始发。

    列灯赋中曾描绘“何解冻之嘉月,值萱荚之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采以偕来。”

    寒冷开始消融,万物复苏,春光萌动。一个冬季结束后,人们需要调整心理和精神,更好的迎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