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五章:盐铁官营(第1/2页)  我爹孙仲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提出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税收而设立的制度,算得上是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

    到了宋代时期,又有了一点国企承包的意思,盐商们以交重税为代价取得盐的贩卖权,然后分销往华夏各地,赚取利益。

    所谓的“盐铁官营”就是将盐业,冶铁业由国家统一经营,国家监管盐农生产食盐,然后由国家制定的价格统一收购,管理。

    这个制度要起源于齐国管仲治国时期,施行“官山海”政策,他使得齐国的经济,军事迅速崛起,进而称霸诸侯。自汉武帝设立这种制度起,这种制度就成为了历代王朝中央税收的主要依靠。

    尤其是盐税,更是中央财政的重中之重,盐是人民在生活中不可若缺的东西,《新唐书·食货志》曾言:“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c军饷c百官俸禄,皆仰给焉。”

    不可一世的唐朝,其盐税已经占了国家税收的一半之高,其中军饷和俸禄都得靠盐税来维持,可见盐税在国家税收体系里占据的重要性。

    盐和粮食,布匹一样,都是百姓生活必须品,

    但是盐又与粮食,布匹不一样,盐作为百味之首,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大部分的生活材料都能自给自足,

    唯有盐必须从外界获得,而盐根据其产地不同,又分为海盐,岩盐,湖盐,井盐等等,盐只出产于这些地方,只要官府控制了产地,就控制了食盐。

    目前吴国施行的也是盐铁专营制,铁孙亮是不想了,因为没啥搞头,也没啥利润,要搞的话还是得搞盐。

    吴国的盐主要来自大海,在滨海地区设立司盐都尉,煮海为盐,为国家创收。

    孙亮知道,现在的煮盐法肯定不如后世的晒盐法,晒盐法成本小,只要舍得出人,出地,产量肯定不会低。

    作为皇帝的孙亮,最不缺的就是地皮,目前来说,加上原本属于司盐都尉的盐农们,在加上孙亮抄家的一些人口差不多应该可以实行晒盐法了。

    后世的华夏是海水晒盐产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盐田面积最广的国家,其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产盐区,南方的江淮,浙江,福建啊,广西,广东,海南等等都有晒盐的盐场。

    这些地方又都属于吴国,从地理风貌上来说,既然后世的华夏可以晒盐,那么吴国施行晒盐也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晒盐法占用的是临海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不能耕种,本就属于废地,用于晒盐正好算是废物利用,也不算占用耕地。

    晒盐非常的简单,首先把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浓缩海水,使其达到饱和,并进一步暴晒,使食盐结晶出来。这样得到的盐杂质比较多,称作粗盐。

    粗盐也是盐啊,古代的吃的盐基本都是粗盐,而且这种粗盐还奇贵无比,目前三国的行情价,盐的价格是粮食的六倍,而在汉朝的和平时期,盐和粮食等价。

    要知道三国比之汉朝,人口锐减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减少了一大半的人口,按道理来说,人少了,盐的需求量也会降低,价格自然会下降才对,

    可事实是,盐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贵了。

    当然其中除了因为战乱导致食盐减产的缘故,还有就是统治者在盐的身上做了文章,为了应付连年的征战高昂的支出,

    盐被魏,蜀,吴三国统一的提高了价格,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财支撑国家财政。

    然而目前来说,吴国的人口是固定的,其他两国也都实行的盐铁专营制度,

    所以孙亮即使用晒盐法提高了盐的产量,也只是降低了盐的售价,并没有获得更多的财政税收,因为人每天食用的盐量是有上限的,人口没有增加,代表盐的食用量也没有增加,那么孙亮的财政就没有增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