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六章:快看,敌方投降了。(第1/2页)  我爹孙仲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吴国建兴二年,三月。

    诸葛恪征发吴国各州郡兵卒及民夫,领军至魏国淮南。

    然而这一次,诸葛恪却要为自己的盲目自大,刚愎自用付出了代价了。

    首先诸葛恪在北伐的战略中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针,甚至战术目标都没有。

    其次,征发的郡兵疲惫不堪,无心恋战,民夫则怨声载道,只想回家种田。

    诸葛恪领军至淮南时,自己都觉的有些力不从心,众将想要劝阻诸葛恪退兵。可是诸葛恪能听进去吗?此时的诸葛恪已经狂傲得不可一世,别人无论说啥,他都当放个屁。

    再其次就是严重的轻敌,他认为司马师和魏军都是废物,结果领军至淮南之时,发现城坚墙高,不可力敌。

    最后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从哪里下手,于是在大帐内问计诸将:

    ”吾军已抵淮南,诸位将军可有破敌之良策?“

    吕据本身就是反对北伐的,不过来都来了,在劝诸葛恪估计诸葛恪也听不进去,于是只好为诸葛恪出谋划策道:”大将军,今,吾军引军深入,魏国所部已经得到消息,疆场之民,也早已远遁,如今寿春城坚,魏军严阵以待,若是强攻,恐兵劳而功少。不如率军围攻新城,新城城小而兵少,且地处战略要冲,若围之,魏军必救,然后围点打援,方可大胜。“

    其实吕据提的建议确实不错,只是诸葛恪后期自己没有运用好,众将士听完纷纷附和,表示支持吕据。

    诸葛恪自己又苦于没有破敌之良策,便道:”将军所言甚善。“

    于是,诸葛恪率众二十万围攻新城。

    魏国,洛阳。

    吴国诸葛恪派遣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的消息,很快传至魏国朝堂之上,魏国大臣纷纷议论,担心诸葛恪分兵攻打淮泗,建议司马师分兵驻守各个水口。

    而司马师则认为,诸葛恪刚得到吴国的权力,欲使用一时的权利,合兵于合肥新城,希望再次成功,没有空余时间和精力攻击青州和徐州。况且水路口岸不单只有一个,多防则多驻兵,等于浪费兵力,而少防的地方则不足以抵御。

    于是下令派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出兵淮南进行防御,当时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等请战。司马师觉得诸葛恪军队轻装深入,投兵于绝境,兵力的锋芒难以抵挡。况且新城小而坚固,攻击也未能马上攻克下来。便命令诸将以高垒来对待,未得军令不得擅自出兵。

    这一次司马师几乎算准了诸葛恪的行踪,唯一没算准的地方,就是诸葛恪差一点就攻下了新城。

    司马师派他的叔叔司马浮率军抵御诸葛恪,依然是遵循着司马氏必须留守洛阳的方针,目前司马昭正在领兵长安,魏国两线作战,洛阳朝中不稳,所以司马师必须亲自镇守。

    淮南,新城。

    诸葛恪自领军进攻新城,便将新城团团包围,组建敢死士兵,不分日夜的猛攻新城。

    此时的吴军虽然军中也怨恨,但作战依然英勇。可是新城的守将张特居然靠着三千守军硬生生的守了一月有余。

    中间有好几此几乎要破城了,张特奋不顾身,亲赴险境,率领自己的侍卫亲自将吴军杀退。然后登上城墙鼓舞士气,魏军见主将如此,皆奋勇当前,不后退半步。

    一到吴军攻势弱一些,张特就组织城内4000余百姓一起抗争吴军。百姓们深知破城必亡,况且在城墙上作战都是他们的亲族家人。于是也纷纷参战,男的则持剑守城,女的则帮助运送物资,照看伤员,就这样又撑了月余。

    不得不说张特真是一名善守之将,但是敌我双方差距太大,非人力所能为。

    战至此时,城内的军民皆死伤过半,但是士兵仍愿跟随张特继续守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