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文宝府犁(第1/3页)  圣哲成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公子,公子,老爷派人来,让你去县庙一趟。”一大清早,苏少杰正起床梳洗,荷香就急忙忙地跑了过来。

    “你慢点,去圣哲庙做什么?”苏少杰渐渐的适应了现在的角色,一边将手擦干,一边转过身来问道。

    “我也不知,听说圣哲庙明天开启,老爷要借用宁县民力,或许老爷想要助你开窍,毕竟公子一窍未通。”荷香越说声音越低,深怕苏少杰大发雷霆。

    “好吧好吧,在这里未开窍毕竟不是骂人的话”苏少杰心里想道,压住想要打人的冲动。“这个世界还真是奇怪,要想获得文力,进入读书人的行列,竟然要开窍。”

    千年之战后,诸圣尽皆陨落,但也同样给人族建立了文位晋升的体系。无论是想获得诗词文力,还是民心民力或者更遥远只有“博众”之人才能使用的文曲“星力”,前提条件是必须“开窍”。

    人有七窍,诸圣立下“仁智礼仪信忠孝”七字真言,只要你在任何一方面有所建树,就能开启相应的心窍,继而获得民心,此民心指的是向民之心。获得民心的读书人就有了“少闻”文位,是读书人最低的文位。

    人们一般在过了十四岁之后,开始“开窍”。但也有例外,而这个例外就是苏少杰的父亲苏玉,苏玉“卧冰求鲤”的故事在人族也广为流传。

    苏玉自少家贫,母亲过世的早。在其8岁那年父亲病重,想吃鲤鱼,但正值深冬,集市上根本无鲤鱼可卖。苏玉就来到离家三里之外的宁河外,在冰上趴了三个时辰,暖出了一个冰窟窿,捕得一条鲤鱼,做给父亲吃,父亲吃了之后,病情立马好转,此事得到乡里称赞,宁县县令表奏朝廷,当时的杨哲还是户部尚书,听闻此事扬言,他日苏玉若晋升“大至”之位,就将收其为自己门生。

    在当年的开窍大典上,宁县知县携苏玉等人来到县里的圣哲庙,得到哲庙认可,苏玉因此开得“孝”窍,成为宁县甚至雁省历史上开窍年龄最小的“少闻”,从此步步高升,以不惑之年,“大至”之位,任明国户部侍郎。

    苏玉开了“孝”窍后,获得“其伤自愈”的能力,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每当苏玉受伤,都能自愈,这就是“孝”窍的好处。

    “那你去准备吧,我们现在就去宁县。”苏玉吩咐了一下,心情无比激动,听荷香说了这么多,自己终于能亲眼见识一下圣哲庙了。

    宁县离苏府所在的杨林乡不远,只有二十里路。不一会儿,苏少杰二人就来到了宁县县衙,递上名帖,门房领着二人直接来到后衙苏玉的房间。

    苏少杰上前敲了敲门,苏玉应了一声“进来”,苏少杰捏着衣角,低着头,躬身作揖答了一句“拜见父亲,儿子犯错,特来向父亲请罪。”苏玉摆了摆手,说道“父子之间不用说这些话,对你平时疏于管教我也有责任,‘子不教,父之过’嘛,都怪我平时忙于朝廷之事,忽略了你,你母亲去的又早,无人教导。”

    接着又说道“想当年我8岁开窍,努力学习,而后进入朝堂,一心为民,自问对得起明国百姓。”然后话题一转,又说道“可是对你就放任自流了。你现在已经十四了,到了开窍的年龄了,改日请个私塾先生,助你开智窍,智窍最易开启,且不像其他几窍日日维持,苦心经营,只需不断学习即可,但也不能舍弃了其他,一个人即便智窍开的再好,没有其他扶持,终究也不长久。”

    说完又感慨道“想当年汉昭烈帝刘备就开了仁c义c礼三窍,但因借荆州而不还,失了信,尊汉室,却开蜀汉,失了忠,最终落了个命陨白帝城的下场。”

    “明日,我会去圣哲庙借用宁县民力,以‘府犁’帮宁县度过此次大旱,到时散发出来的民力会对你有所帮助。”说完,苏玉又满怀深情的看了看自己的儿子,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